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構建韌性中國:全民安全應急素養‘十五五’提升工程”工作會舉辦

2025年09月29日15:37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26日,由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應急管理大學(籌)共同主辦,清華大學應急管理研究基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應急安全與減災科普專業委員會協辦,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構建韌性中國:全民安全應急素養‘十五五’提升工程——實現‘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全民安全共同體”工作會在清華大學成功舉辦。

工作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會議當天,近百位政府代表、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及媒體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深入剖析了“十四五”期間我國在安全文化建設、公民應急能力提升及政策機制保障等方面的成效,研討“十五五”時期全民安全應急素養提升的重點目標和實施路徑,為全民安全應急素養“十五五”提升工程注入思想動能。

應急管理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應急安全與減災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王月雲在致辭中表示,圍繞“構建韌性中國:全民安全應急素養‘十五五’提升工程——實現‘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全民安全共同體”主題,值得關注的是“韌性”一詞。它指的是抵御災害沖擊、快速恢復並提升適應能力。其中,堅持以人為本,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發展理念是處理應急突發事件的首要原則。其次,要強化政府引導,構建全民參與的新格局﹔要發動基層力量,注重各方面力量協同發展﹔要推動安全應急教育常態化,培育安全文化。

在專家、領導代表發言環節,遼寧省應急管理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姜大鵬指出,“十五五”時期,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與復雜形勢,應急科普作為提升社會整體韌性的基礎工程,需要以戰略導向、系統思維和前瞻布局扎實推進“五個轉變”,實現從文字影像到沉浸體驗、室內場館到流動“五進”、文化活動到產業生態、政府單向輸出到政企社協同、知識傳播到疼痛教育的轉變,構建起一個與發展階段相匹配、與時代風險相抗衡、與人民期盼相適應的現代化應急科普體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安全保障。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應急科普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研究員王振拴表示,未來我們繼續要大力建設、培育四位一體的全社會安全文化:一是企業要在安全理念文化引領下,在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的保障下,建成知行合一的安全行為文化。二是各地要加強全社會安全文化設施建設,開展體驗式安全教育。三是要開展安全文化交流傳播,扎實推進安全文化具體化、生活化、形象化。四是搞好試點創建,扎實推進應急安全文化模式研究。

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應急工程正高級工程師許歡說道,“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已從一句宣傳口號上升為新時代中國公共安全治理的戰略方針。面對傳統災害的嚴峻態勢,必須加快構建全民安全共同體,通過匯聚來自政府、企業、社區、公民等各方的力量,政策引導、技術賦能、基層共建和制度保障的協同發力,形成了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安全生態,推動中國走出一條全民參與的安全治理道路,實現人民安全和國家發展的有機統一。

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處長於春表示,公眾科學素質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把應急科普工作放在更重要地位,推動日常科普向場景式、體驗式轉變,向手機端、移動端轉移,並同時擴大應急科普的內容,將非傳統的應急事件納入內容體系。

湖北省應急管理廳宣教中心主任詹曉玲說,我們通過推出一批展朝氣的應急科普作品,打造一批聚人氣的應急科普平台,開展一批接地氣的應急科普活動,培育一批有銳氣的應急科普人才,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安全宣傳教育新格局,形成了具有“湖北特色”安全宣傳模式,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中原油田應急救援中心黨委書記王慶銀表示,近年來,我們在隊伍的管理和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向科技要戰斗力,提升隊伍的綜合救援能力和現場處置突發事件、危化救援事故的能力。應急管理大學(籌)安全工程學院院長連會青提出,為了防范煤礦發生重大安全風險,我們需要引入數字化技術,在監測數據和預警、人員物資調度、決策救援方案動態調整、人員數字化提升等進行多維度的能力升級。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二級巡視員張全有認為,“十五五”期間,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要健全完善全社會全員參與機制,創新應急宣傳教育的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全民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

湖州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二級調研員沈玉龍提出,近年來,湖州市始終聚焦“群眾有盼、企業有感、政府有為”,大力倡導“安全生產是最大利潤、安全事故是最大成本”理念,持續打好安全素養惠民、助企、共建三大“組合拳”,形成“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人人能自救、個個會逃生”全民共識、全民行動。

撫州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章志芳表示,安全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民的“協奏曲”。我們探索“紅黃藍”模式,就是要破解“政府單打獨斗、力量分散”的難題,推動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關鍵就是社會各界人士,讓他們各司其職、協同聯動,真正筑牢基層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上海市金山區應急局黨委書記、局長盛尉作了題為《制度筑基、行為塑形、文化鑄魂——上海市金山區全民安全應急素養的實踐探索》發言,從推動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提升員工應急素養、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系統介紹了我局的實踐經驗與創新做法。

北京市平谷區應急局副局長賈靜宇說道,“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作為社會韌性的主要內容,涉及意識、責任、資源、機制和社會結構的深層矛盾,需要政府探索從管理到治理的提升,同時實現從碎片化管理到系統整合的轉變,更要通過加大對資金、技術、人才的下沉,為基層解決實際問題。

天津市東麗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陳然表示,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往往面臨體制、資源、人才等堵點,天津市東麗區通過冶金企業高壓氧艙綠色應急通道搭建的實踐和探索,提出通過“跨界域、領域、區域應急資源協同”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的三條具體路徑,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會議同時發布《全民安全應急素養“十五五”提升工程研究報告》,以“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安全共同體”為總體發展願景,為國家公共安全治理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與政策建議。

(責編:曹淼、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