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入局聚合智能產業新機遇


點擊播報本文,約
聰明車駛上智慧路,人形機器人各類競賽如火如荼,低空經濟蓄勢待飛……當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有關未來世界的想象正加速轉化為現實圖景。
“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標志性產業,呈現加速融合態勢。”在日前舉行的首屆聚合智能產業發展大會上,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表示,上述三大產業具備技術同源、要素相通、場景關聯的特點,有望融合形成聚合智能產業,實現技術遷移、產業鏈共用、場景共創。
如何理解聚合智能產業內涵?怎樣挖掘既有產業資源與優勢以撬動更大發展合力?記者進行了採訪。
一場生態重構
近期,車企“造人”、車企“起飛”等話題持續升溫。9月初,特斯拉對外發布“宏圖計劃第四篇章”,相比此前更多聚焦新能源汽車及可持續能源生態系統,本次計劃關於AI和機器人的佔比明顯提高。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稱,未來特斯拉約80%的價值來自Optimus機器人。
激烈競爭下,國內車企也在發力競逐新賽道。在7月舉行的2025年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上,吉利控股集團旗下沃飛長空攜AE200批產構型機亮相,這是國內首個、全球第二個完成全傾轉過渡飛行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產品。小鵬匯天飛行汽車智造基地於今年三季度竣工,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將於2026年量產交付。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國內已有10余家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進軍智能機器人和低空飛行領域,通過投資、聯合研發、自主研發、孵化子公司等多種形式積極展開布局。張永偉告訴記者,技術同源使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出行產業有了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產業鏈可復用則是三者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
張永偉進一步解釋,從技術層面看,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產業均涉及智能移動和智能交互,在人工智能、能源動力、材料等底層技術領域相通,關鍵技術可通過升降維、專業化適配應用於不同領域。從產業鏈層面看,三大產業底層各要素之間存在普遍聯系,供應鏈生產工藝可復用。例如,智能駕駛芯片也可用於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和低空飛行器、智能機器人共用碳纖維、鈦合金等相關材料。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車企入局,意味著不僅將成熟的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進行跨領域遷移,更以整車級的系統工程能力和成本控制經驗,大幅壓縮人形機器人從研發到量產的周期與門檻。這種基於汽車工業強大生態的“造人”模式,正加速重構產業格局。
“聚合智能非技術簡單疊加,而是一場生態重構。”江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劉江波認為,電動化與智能化深度耦合推動汽車產業向低空飛行器和人形機器人延伸,“一車帶全鏈、貫穿車機人”,聚合智能產業是時代機遇,應以創新為驅動、合作為紐帶,筑起跨域橋梁,共拓產業邊界,共建共享聚合生態體系,實現發展共贏。
供應鏈亟待打通
人形機器人何時能真正走進千家萬戶?低空飛行器的售價如何才能觸手可及?這是市場的關注點,也是實現產業化突圍的關鍵。
“大家覺得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貴,是因為供應鏈沒有打通,還沒有用工業化的方式來為智能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提供支持降成本的制造體系。”在張永偉看來,聚合思維提供了產業發展的新視角,由於三者產業鏈相通,將汽車感知領域的制造體系向這兩個新領域延伸,可推動硬件成本持續下降,加快形成規模化優勢,推動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
數據顯示,汽車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各環節均可與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產業鏈深度銜接,供應鏈重合度達60%以上。以能源動力為例,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三電系統在三大產業中復用性較強,且在各自產業中均屬於價值佔比較高的核心零部件。其中,固態電池是三大產業共同關注的方向,由於智能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對重量和空間布局有更高要求,對高能量密度電池需求更加迫切。此外,電機材料和結構層面的持續創新也是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發展的重要突破領域。
行業對此正展開積極探索。例如,寧德時代向峰飛航空投資數億美元共同開展航空電池研發﹔激光雷達領域頭部企業速騰聚創發布了人形機器人解決方案﹔知行科技則依托自身在汽車產業控制器、算法等方面的積累跨界智能機器人領域,已成功打造全球首款國產中高算力機器人控制器。
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曲小波認為,成本控制是飛行汽車走向大眾化的關鍵,通過聚合汽車與低空載具供應鏈,借助流水線量產模式,飛行汽車成本有大幅下探空間。
“我們期待能夠借助汽車的供應鏈,用3年到5年的時間讓產品價格由目前的千萬元級降到百萬元級。”談及下一步發展,沃飛長空副總裁兼首席公共事務官肖前志表示,新興電動技術與傳統通用航空裝備進行融合迭代,會催生巨大市場潛力。基於航空的技術研發產品,用汽車的工藝、供應鏈,尤其是電動汽車的供應鏈來生產產品、降本增效,以及用科技的思維運營整個產業生態,這樣才能把新興出行方式更快地帶給大家。
破解協作難題
推動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產業融合發展是業界共識,但跨界協作中通常會遇到的標准、能力、成本、市場等難題仍需進一步破解。
多位從業者告訴記者,當前智能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處於產業發展早期,由於行業間存在標准壁壘,跨行業標准很難統一,從低標准向高標准跨越時需解決新認証和新技術適配等問題,而從高標准向低標准滲透時,在產品的經濟性、量產制造等方面的問題會更加凸顯。
同時,跨行業企業能力差異對齊難,市場規模差異較大。一些企業雖掌握了核心技術,但市場側尚未完全實現大規模商業應用,而應用方多為成熟大企業,雙方的研發迭代節奏、量產服務能力等不在同一基礎,合作需較長適應期。此外,如何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也是聚合智能發展面臨的挑戰。
“要不斷創新產業間協作機制,盡快形成技術和成本競爭力。”張永偉認為,我國電動汽車年產量從百萬輛到突破千萬輛大關,僅用了約6年時間,依托技術和成本優勢,機器人領域也會迎來這樣一個“電動汽車時刻”,並且可能更快。
在他看來,推動三大產業融合發展,需打破過去彼此之間產業脫節、科技脫節、政策脫節、部門脫節的情況,從單一發展思維向聚合統籌思維轉變﹔單一零部件企業可向聚合領域拓展,跟隨整車企業延伸供應鏈、開展跨領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術平台﹔協同規劃應用場景、基礎設施、算力體系等,防止各搞一套,導致資源浪費﹔推動政策領域實現更大突破,更好適應產業發展需要。
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靳兵表示,三大產業發展要以應用為本,在深度上下功夫,從需求、成本、安全、商業化等多層次綜合發展。同時,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推動政產學研用集智攻關,打通聚合智能產業發展之路。(記者 紀文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