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的新課題


點擊播報本文,約
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經濟增長最活躍的力量,有望培育發展成先導性支柱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並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深刻認識發展未來產業的重要意義,把握發展未來產業的科學方法論和實踐要求,加強前瞻性、引領性布局,積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
把握產業發展實質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入關鍵時期的背景下,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是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實質是一個發展命題。
這是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的重要動力。未來產業的發展過程,說到底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進而加速實現產業化的過程。當前,已有大量處於成熟期的傳統產業和進入成長期的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同時通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在激發創新活力中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加快形成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支撐。
這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廣泛滲透,推動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進一步發揮其強大的產業帶動效應和產業賦能能力,能夠推動現有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品牌效應和核心競爭力,構建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物質技術基礎。
這是搶佔全球競爭制高點的迫切需要。當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未來產業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也是國際競爭和大國博弈的焦點。世界主要經濟體都高度重視並積極部署未來產業,出台相關政策,加強前沿技術研發,加快建設產業孵化器,以期搶佔發展先機。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隻有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促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持續涌現,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培育未來競爭新優勢。
深入理解實踐要求
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貫穿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過程,應進一步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從實際出發,系統謀劃,有序有效推動未來產業發展走深走實。
堅持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形多樣,各地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基礎、科研實力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發展未來產業的重點難點也不盡相同。因此,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必須堅持從本地區現有“家底”出發,立足自身發展目標、發展條件、發展特點,遵循創新規律、市場規律、治理規律,充分挖掘發展潛能,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有長期戰略價值、有產業發展基礎、有技術創新驅動、有市場需求拉動的產業,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在刀刃上,堅決防止不顧客觀實際搞一哄而上、泡沫化,避免盲目投資、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
堅持把握節奏。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更要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把握好時度效。要加強對基礎研究創新、核心技術突破、創新成果轉化、產品研發、用戶培育、市場開拓等多個環節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堅持穩扎穩打、循序漸進、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推動未來產業從一顆“種子”逐步成長為一棵“大樹”並發展成一片“森林”。
堅持系統觀念。這是發展未來產業的重要方法論和實踐要求。未來產業的發展涵蓋創新策源、轉化孵化、應用牽引、生態營造等全產業鏈條。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既要抓住創新策源這個關鍵環節,實現基礎研究創新和應用技術突破,又不能忽視其他環節的穩步推進,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未來產業與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不是相互對立、相互割裂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要處理好各產業之間的關系,決不能把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過時產業簡單退出,或隻顧未來產業的發展而忽視新興產業的建設,要堅持融合互促、協同發力,形成未來產業與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聯動並進的發展格局。
找准重點系統推進
未來產業的孵化培育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發展具有高成長性、技術具有多路線迭代性,需加強謀劃布局,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健全政策保障機制,逐步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優化規劃布局。“今天”的未來產業是“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天”的支柱產業。應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超前謀劃、科學布局。從時序上看,可根據技術成熟度、市場發育程度的變化,從近期、中期、遠期分階段梯次培育形成一批引領能力強、經濟效益好、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未來產業。近期重點圍繞商品化生產與市場推廣,在若干有條件的重點賽道率先實現突破,打造未來產業發展標杆﹔中期重點圍繞技術熟化與產品轉化,在若干基礎較好的先導領域全面推進,打造未來產業集群﹔遠期重點圍繞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源頭供給,提升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策源力,積極搶佔未來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從空間上看,應引導各地立足自身實際,圍繞未來技術產業化與重點領域未來化,找准細分賽道精准布局,通過錯位發展,探索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例如,東部發達地區可瞄准前沿技術,依托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打造領跑全球的未來產業集群﹔中西部地區則應立足傳統優勢產業與特色應用場景,孵化培育若干特色鮮明的未來產業。
加強創新驅動。技術創新事關未來產業發展成敗。應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實現未來產業的發展壯大。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推動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腦機接口等重點前沿科技領域實現整體突破,引領技術變革方向。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建立前沿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建立開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機制,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和產業化。
健全保障機制。政策支持對未來產業的發展不可或缺。培育未來產業需要資金的密集投入、長期投入,應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金融財稅支持政策,引導政府相關機構、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加強對未來產業從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到應用場景建設、創新成果轉化,再到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金融服務的支持,帶動更多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探索建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優化風險撥備資金。保障未來產業發展的有序性、穩健性,培育與治理至關重要。應探索建立“邊孵化邊調整”的引導機制,打造開放包容、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支持相關組織、龍頭企業制定未來產業技術標准規范﹔探索構建包容審慎的治理監管機制,建立適應性、柔性監管體系,強化對未來網絡、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風險管控,嚴守底線與紅線﹔建立健全試錯容錯機制,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敢闖敢試的創新文化與社會氛圍。
(作者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