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產業系列觀察之一
多維協同發力 推動文旅消費釋放持久活力


點擊播報本文,約
街巷深處的市集燈火閃動,文博場館的文物展台前人潮涌動,鄉村古道上民俗展演次第登場......這個國慶中秋“雙節”假期,文化旅游市場展現出的蓬勃活力,為我國的消費市場注入了汩汩暖流。
數據更為直觀: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國慶中秋假日8天,全國國內出游8.88億人次,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23億人次﹔國內出游總花費8090.06億元,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081.89億元。
文旅消費不僅是經濟活動的“晴雨表”,更是促進產業融合、推動文化繁榮、改善社會民生的重要引擎。“文旅消費能夠促進產業融合創新,推動文化魅力與消費活力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同時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有利於改善民生。”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旅游開發與規劃教研室主任王新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文旅消費以廣泛的拉動效應,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勁韌性。
為點燃假日文旅消費的新引擎,文旅部啟動全國國慶文化和旅游消費月,為文旅行業注入“強心劑”。節假日期間,各地圍繞觀演賞劇、中秋團圓、文化體驗、紅色旅游等熱點,舉辦超2.9萬場次文旅消費活動,發放超4.8億元消費補貼,加強文旅消費與餐飲、住宿、零售等方面消費聯動互促,為人們帶來更全面、更實惠、更省心的出游體驗。
各地文旅行業應勢而動,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實踐探索。然而,假日經濟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體驗五分鐘,排隊兩小時”的尷尬,景區“人山人海”與平日“門庭冷落”的鮮明反差,以及隨之而來的服務質量下降、旅游資源承載過載等問題,指向了一個深層次的行業現象——“假日依賴症”。
如何讓文旅消費從節假日的“曇花一現”,走向常態化的“細水長流”,又該如何解決“假日依賴症”,實現高質量發展?
“真正可持續的文旅消費模式需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通過深挖文化內涵、拓展消費場景和完善產業鏈條,將節假日“流量”轉化為持續消費的動力。”王新越表示,破解“假日依賴”,關鍵在於推動文旅產業從追求短期“流量”向經營長期“留量”轉變,構建可持續的消費生態。
從“流量變現”到“價值共生”,破局之道何在?在王新越看來,其路徑需圍繞“時空延展、場景創新、價值深耕”三維度協同發力。
其一,在時間軸上做文章,推動消費“勻”起來。通過精心設計主題旅游季、打造特色周末經濟、鼓勵錯峰休假與彈性作息,將集中爆發的消費需求有效疏導、平滑分布。此舉不僅能提升游客體驗,更能顯著提高過夜率與二次消費,激活全域全時消費潛力。
其二,在空間域上求突破,推動場景“活”起來。跳出傳統景區依賴,將整座城市、整個區域視為一個“大景區”進行系統規劃。積極發展Citywalk(城市漫步)、街區微度假、鄉村沉浸體驗等新業態,打造“主客共享”的新型文旅空間,實現“處處是景、時時可游”。
其三,在價值鏈上促融合,推動文化“亮”起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破解同質化競爭、打造核心吸引力的根本。需深入挖掘地方獨特的歷史文脈、民俗風情,通過創意轉化和科技賦能,打造具有高辨識度和影響力的IP,並圍繞IP構建涵蓋文創、演藝、研學、數字體驗等的全產業鏈,實現從“門票經濟”到“復合產業經濟”的躍升。
“在節假日旅游旺季,旅游目的地要抓住機遇,做好‘內容+聯動’。”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郭旸表示,文旅行業告別節假日局限,要用高質量的內容激發文旅生產力,同時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用服務增強文旅持久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