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心臟”強大 “大腦”聰明 “嗅覺”靈敏

無人機“飛向”千行百業

2025年11月03日08:45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十四五”答卷·創新驅動產業蝶變】

融合自然奇觀與人文魅力的矮寨大橋,在湖南湘西的崇山峻嶺間巍巍矗立,橫跨於峽谷兩岸。曾經,巡檢這樣一座建在“雲間”的大橋,要靠人爬、靠眼查,危險系數高、耗費時間長。

不久前,大橋有了無人機這位“空中醫生”。它不僅幾個小時就能巡檢全橋,而且連0.1毫米的混凝土裂縫都不會漏掉。在極端溫度、強風、雨雪沙塵等惡劣天氣條件下,無人機也能實現穩定運行,表現出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

“十四五”時期,我國無人機性能不斷突破,應用場景持續拓展。數據顯示,我國已多年位居民用無人機出口量世界第一,無人機領域專利申請量佔全球70%以上,成為第一大技術來源國。

機型加速迭代

近年來,人工智能(AI)、5G、新能源等技術迅速發展。無人機與大模型、鋰電池等產業開展融合創新,機型迭代速度加快,逐步構建起滿足不同應用場景需求、低成本、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的產品體系。

“動力電池是無人機的‘心臟’,決定了無人機能否飛得遠。”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忠偉說。近年來,無人機電池不斷突破性能局限,在續航能力、載重水平、補能速度上實現提升。

起飛、爬升、高速巡航、降落……在遼寧大連市長海縣空域,一架搭載了高比能寬溫域鋰離子電池的無人機,高質量完成了3小時飛行試驗。

據介紹,這架無人機搭載的高比能鋰電池能量密度高達每公斤400瓦時,將無人機的續航時間提升20%至40%﹔電池模組能量密度達每公斤340瓦時,可在零下40攝氏度至零上60攝氏度的寬溫域環境中穩定工作,為無人機在寒區作業、應急救援等應用場景提供了可靠的動力支持。

不僅是動力越來越足,無人機的“大腦”也不斷迭代,變得越來越聰明。

“我們的無人機靠AI做決策,用戶隻需劃定大致范圍,無人機就能自主規劃飛行路線。”微分智飛創始人兼CEO高飛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無人機從“被動執行者”轉變為“自主決策者”,不僅能夠制定飛行路線,還能實現精准避障、完成多種復雜任務。

無人機的感知瓶頸也實現突破。例如,為破解無人機“看得見”卻“嗅不到”的問題,我國科研團隊研發了微型化機載氣體傳感模組,為無人機裝上了“電子鼻”。

“我們以納米復合材料為‘嗅覺’神經元,成功開發了高性能一氧化碳傳感單元。”中國民航大學副教授練美玲介紹。在“電子鼻”的幫助下,無人機能實時“嗅”出大氣中一氧化碳百萬分之一濃度的變化,不僅實現了對大氣環境的智能感知,還能預警無人機電池安全。

賦能傳統行業

近年來,隨著新材料、傳感器、電池、軟件等技術的創新發展,無人機逐步與各個行業融合,形成了賦能千行百業的生態圖景。無數傳統行業因無人機的應用而“改頭換面”。

在地下深處沒有信號、結構復雜而危險的礦山採空區,一架搭載了智能算法的無人機,自主穿梭於各個礦洞,實時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並傳回多項探測數據。

傳統的人工礦區探測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危險性高。無人機的出現給這一工作場景帶來了顛覆性變革。

和物流行業結合,無人機成為了飛在空中的“快遞小哥”。深圳市郵政管理局數據顯示,目前深圳無人機日均運輸快件已達2萬票。

“日均2萬票的無人機快件處理量,不僅體現了技術成熟度,更証明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為全國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經驗。”中國開發區協會低空經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王琦文說。

在救災現場,翼龍應急型無人機搭載偵察和通信載荷,成為偵察+通信尖兵,有力保障災區救援。“后續,我們還會結合5G+工業互聯網、AI、大數據等新技術,推進無人機在科考、測繪、物流等更多領域的高效應用。”翼龍系列無人機總設計師李屹東說。

“十四五”時期,我國無人機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與文旅、農業、交通等產業融合程度持續加深,成為助力我國低空經濟騰飛的“超級引擎”。根據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發布的《2024—2025中國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實名登記無人機數量突破272.6萬架,較上年淨增51.3萬架。(本報記者 吳葉凡)

(責編:薛瑞、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