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三大海洋經濟圈持續擴能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5》顯示,我國沿海各地深入挖掘海洋資源潛力,推動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積厚成勢,在打造海洋經濟重要增長極方面亮點紛呈。
報告顯示,去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10.5萬億元,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海洋產業結構加快調整,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海洋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
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持續擴能。北部海洋經濟圈新舊動能轉換步伐不斷加快,東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初見成效,南部海洋經濟圈深海開發與保護取得新進展。2024年,三大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分別為31899億元、33446億元和37858億元,分別比2020年名義增長33.1%、37.7%和33.3%。
海洋強省、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加速推進。山東海洋科技優勢顯著增強,持續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勢,正式啟用全球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海洋之光”。浙江港口一體化改革形成新的增長潛能,梅山港區首次突破千萬標箱,與穿山港區共同構成全球唯一的“雙千萬箱級”集裝箱碼頭群。廣東海工裝備、海上風電等千億元級產業集群初具雛形,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全球首台兆瓦級電解海水制氫裝置成功試運行。
現代海洋城市立足自身特點,積極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新高地。上海、深圳、青島等地海洋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天津、大連、寧波、廈門等地持續深耕海洋優勢領域,在港產城融合發展、海洋漁業、現代航運服務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領域取得突破﹔河北秦皇島、江蘇連雲港、廣西北海、海南三亞等地推動特色化向海發展,積極打造高質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創新探索更加深入。16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立足自身優勢,圍繞主要示范任務,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天津建成國內首條全國產的海水淡化生產線,山東威海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遠洋自捕水產品回運率達到90%以上,青島藍谷發布千億級參數“瀚海星雲”大模型,江蘇鹽城獲評“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同時,寧波完成全國首單藍碳拍賣,廈門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種庫,深圳涉海企業發明專利超過82000項,廣東湛江基本形成以綠色鋼鐵石化和能源為主導的現代化臨港產業體系,廣西北海推動建設沿邊臨港產業園和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區。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