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給人形機器人產業更多理解與耐心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小鵬研發的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在小鵬科技日亮相后,迅速登上輿論風口——有人驚嘆該機器人高度擬人的步態與動作,也有人質疑其“內部藏人”“營銷作秀”。在此背景下,小鵬創始人何小鵬以直播方式公開拆解機器人結構,現場展示金屬骨架與液壓執行機構,有效回應網絡質疑。
筆者認為,公眾對IRON的質疑本身就是一種“認可”。IRON的表現之所以遭到質疑,恰恰是因為它打破了傳統認知邊界。從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路徑來看,每一次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技術突破,都伴隨著社會認知摩擦。人形機器人尤甚,其動作日益逼真易引發公眾對技術方面的質疑,商業潛力被熱議時又會抬升市場的預期。在全球范圍內,人形機器人普遍停留在展示階段,尚未擺脫“視頻演示優於真實能力”的技術印象。此時,中國企業率先邁出落地步伐,難免被置於放大鏡下審視。
社會各界對人形機器人的關注度持續升溫有深層次原因。目前,全球制造業正處在智能化升級關鍵期,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與龐大的場景需求,在供應鏈效率、制造精度與成本控制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從國際對標看,特斯拉、波士頓動力等企業仍在尋求成本、穩定性與場景路徑突破,而中國企業利用汽車產業高度成熟的工程體系進行技術復用,有望縮短商用落地周期,實現“彎道超車”。例如,小鵬選擇以汽車產業技術為基礎,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IRON較海外同類產品更具規模化潛力。
從互聯網到新能源汽車,從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中國創新力量一次次面對質疑與挑戰,也一次次以技術兌現回應世界。當下人形機器人面臨的部分質疑,不過是新技術進入大眾視野時必須跨越的輿論考驗。對於投資者而言,判斷一家科技企業的價值,不應止於其成果“是否驚艷”,更應審視“能否落地”﹔對於企業而言,當技術超越公眾想象,信任機制建設同樣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對於產業而言,要警惕短期喧嘩遮蔽長期投入,把趨勢判斷建立在可見的工程能力和穩健的商業模型之上。
在筆者看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在爭議中不斷向前,需要企業持續堅持研發投入,需要資本保持理性引導,更需要社會給予理解與耐心,對於今天的爭論和質疑,可以看作是產業邁向成熟前必經的一次集體想象力升級。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