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秦巴山間清水來 湖北竹溪“解水困”見聞

人民網記者 歐陽易佳
2025年11月11日17:32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寒冬清晨,秦巴山區晨霧繚繞。湖北省竹溪縣水坪鎮黑虎嶺村76歲老人周德新,擰開灶台上的水龍頭,清亮的自來水“嘩”地涌出。他接滿一壺,放在爐子上,准備燒水泡茶。裊裊蒸汽升起,映著老人舒展的眉頭。

“這水,甜咧!”周德新呷了一口熱茶,感慨道,“以前天旱就沒水,來的水也時常泛黃,得澄半天。現在好了,水龍頭一擰,清汪汪的,啥時候都不斷流。”這“穩穩的幸福”讓他格外知足。

黑虎嶺村地勢高,過去是全縣出了名的“缺水村”。村民魏秀英對今年的大旱心有余悸:“好長時間一滴雨都沒下,要不是干部送水,我們這老胳膊老腿,哪走得了那麼遠的路。”

轉機,源於一條翻山越嶺的“生命線”。今年8月,一條2公裡多長的增壓管道,將竹溪縣最大水廠——新勝水廠的好水源源不斷地送到黑虎嶺村。

“現在你看,這水多清亮。”魏秀英說著,又擰開水龍頭洗了洗手。

變化的,不止一個黑虎嶺村。

在竹溪潤源水利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柏飛看來,破題的關鍵在於打破城鄉供水的“二元結構”。“我們堅持‘建大、並中、減小’的思路,就是把分散的小水廠整合起來,讓城鄉百姓喝上同源、同質的放心水。”

昔日,竹溪有數百處分散的農村供水工程,如同星星點點,標准不一,管理困難。如今,一座日供水3萬噸的現代化新勝水廠拔地而起,4座千噸級水廠鞏固支撐,全縣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減少了240余處,一張覆蓋城鄉的“大水網”越織越密。

供水保障,“三分建,七分管”。在竹溪縣供水調度便民服務中心,科技讓管理變得“耳聰目明”。

巨大的電子屏幕上,竹溪縣水廠和管網的運行數據實時跳動,形成了一個清晰的“數字鏡像”。新勝水廠技術負責人陶偉自豪地說,“水廠的沉澱、過濾、消毒等各個工序一清二楚。我人在外面,輕點屏幕就能調整工藝參數。”

“這就是我們正在打造的‘智慧水務平台’系統。”柏飛介紹,該平台由智慧供水、數字孿生、智慧水利三大塊組成,將對全縣供水實行統一調度和監測。

竹溪縣水資源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南部水多,北部水少”,而產業和人口正集中在北部。如何破解這道“難題”?

答案,深埋於大山腹地。在中峰鎮彭裕溝村的鄂坪調水工程隧洞內,一台龐大的隧道掘進機(TBM)正轟鳴著向前挺進。項目部負責人李棟偉指著中控室屏幕說,“我們已經掘進了3.1公裡,還剩6.4公裡預計明年年底打通。打通后,平均每年引水量1853萬立方米,將縣城南部大型水庫鄂坪水庫與北部竹溪河流域連通,向竹溪河流域輸水,解北部發展的‘渴’。”

竹溪縣水利和湖泊局局長顏黎明描繪出一幅“南北調配、區域互補、長藤結瓜、一線串珠”的水網藍圖,“這不僅是解困工程,更是發展工程、生態工程。我們既要保障33萬竹溪人的飲水安全,也要為未來發展儲備戰略水源,更要扛牢守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政治責任。”

清泉奔流,潤物無聲。一股股清水,流進秦巴山區的千家萬戶,也流淌出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截至2024年底,湖北省建成各類農村供水工程10.08萬處,供水人口4235萬,其中萬人以上規模化工程794處,供水人口3586萬,全省農村供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責編:王仁宏、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