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險資成“耐心資本”主力軍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了專章部署。這要求我國金融體系的定位與功能更多轉向“創新驅動”,而保險資金理應成為科技強國建設中一股不可忽視的“耐心資本”力量。
保險資金非常契合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要求。其一,“長錢”屬性相匹配。科技創新特別是從0到1的創新,普遍具有不確定性高、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前期現金流為負等特征,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周期往往長達10年至15年。而伴隨保險業回歸保障進程取得顯著進展,我國保險資金久期不斷拉長,平均負債久期達到13年左右。這種“長錢”屬性使其有條件為處於成長期和成熟期的科技企業提供債權或股權融資,也能夠通過參與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的投資,陪伴創新企業穿越技術成熟和產業化的“死亡谷”。
其二,風險偏好相契合。保險資金運用追求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平衡,特別是,由於負債端有剛性收益要求,險資強調通過資產配置和分散來換取相對的確定性,從而獲取長期、穩定的回報。將高風險高收益的科技創新項目納入投資組合,是優化保險資金整體風險收益的重要方式﹔而險資管理機構也可以通過專業的投后管理與階段性注資等方式,有效發現並捕獲科創項目的長期價值,獲取可觀的阿爾法收益。在利率下行、優質固收資產稀缺的背景下,布局代表未來經濟增長方向的科技創新領域,也是保險資金應對長期收益挑戰、優化資產配置的必然選擇。
其三,資金實力能勝任。當前,我國保險業已步入穩定成熟的發展階段,有能力為科技創新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保險業資金運用余額已從2020年末的21.68萬億元增長至36.23萬億元。持續增長的資金體量,不僅體現了保險業日益增強的資產管理能力,也意味著行業有實力扮演日益重要的“耐心資本”提供者角色。
總體來看,保險資金可以有效支持科技自主可控和產業體系升級戰略,有條件成為服務國家戰略、共享創新紅利的價值投資者。今年3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會同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對加快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制機制、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作出了進一步部署。實踐中,保險業也通過綜合運用包括傳統與另類資產在內的投資“工具箱”,構建起層次豐富的全周期投融資支持體系,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影響力的投資案例。
需要關注的是,“耐心資本”的成功並非易事,其提供者不僅需要在面對短期虧損壓力或其他投資標的短期高回報的誘惑時,具備強大的戰略定力和堅定的長期信念,還需要具備卓越的投資管理能力。需要有深度的行業洞察力及精准的項目甄別能力,能夠識別出代表技術趨勢和產業方向的創新﹔還需要有專業的投后主動管理能力,能夠利用自身的資源、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深度參與被投企業的戰略制定、公司治理和資源對接等,幫助被投企業解決成長中的難題,更加有效地兌現長期價值和成長回報。
在此基礎上,險資要真正成為科技強國的核心金融支柱,還需持續努力。
一方面,持續錘煉專業深度,提升專業能力,實現從簡單“投資者”到專業“懂行者”的升級。建立起與“耐心資本”相匹配的專業化、市場化運作能力,不僅需要保險機構自身苦練內功,優化決策流程、人才結構和長周期投資業績考核機制,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也應積極探索與優秀的GP(普通合伙人)及產業資本合作,以“干中學”的方式快速積累經驗。
另一方面,強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升跨周期生存與發展能力,實現從被動“價值守護者”向主動“價值創造者”的升級。“耐心”並不等於忽視風險,而是一種在復雜和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戰略定力的能力,這對風險識別的前瞻性和管理的精細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險資需要建立針對長期投資的專用風險管理框架,動態評估並管理宏觀周期、技術迭代、市場流動性等潛在風險,確保投資組合在長周期內的穩健與安全。
(作者:鎖凌燕,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