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氣候融資轉向公平有效新方向

2025年11月17日08:39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貝倫舉行,今年恰逢《巴黎協定》通過10周年。當前,全球氣候治理處於關鍵十字路口:一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緊迫性空前﹔另一方面,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所需的資金缺口巨大。如何構建一個規模充足、分配公平、獲取便捷的新一代氣候資金體系,成為本屆大會的核心議題,也將成為影響全球綠色轉型的關鍵因素。

氣候融資進入新階段

過去10年,發達國家未能完全兌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承諾,且資金結構失衡,適應領域投入嚴重不足。面對全球年度氣候資金需求已躍升至萬億美元量級的新形勢,舊的融資模式已難以為繼。

COP30標志著氣候融資進入系統性重構的新階段。大會重點討論的“巴庫—貝倫氣候融資路線圖”旨在將全球氣候資金目標大幅提升。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東道主巴西倡議設立“永久熱帶森林基金”,探索以森林碳匯等生態資源為基礎,由全球南方國家自主主導的公共氣候基金新模式,展現了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融資機制創新上的主動性與領導力,為多邊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在公平與效率間尋求平衡

氣候資金問題的復雜性,體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主要分歧上。這些分歧主要集中在責任界定、資金性質和使用重點三個方面。

一是責任與路徑之爭。發達國家傾向於強調動員私營資本和市場機制的作用,而發展中國家則堅持,根據《巴黎協定》,發達國家應承擔提供資金的主導責任。這一根本立場的差異,是談判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礙。

二是資金結構失衡。目前,用於幫助脆弱國家和地區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資金嚴重短缺。同時,許多高風險國家和地區因債務和信用等級問題,難以獲得優惠資金,陷入“氣候行動與債務攀升”的兩難。

三是單邊措施憂慮。部分經濟體推出的碳邊境調節機制等單邊政策,被發展中國家視為可能形成新的“綠色貿易壁壘”,加劇了不公平感。

因此,COP30的關鍵任務在於構建既能體現公平原則、歷史責任,又能有效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的新機制。

多元創新成為主旋律

展望未來,全球氣候融資正呈現出從“援助邏輯”向“投資邏輯”轉變的趨勢,並呈現出三大鮮明特征。

一是公私融合成為主導模式。通過設計有效的風險共擔和收益保障機制,引導規模龐大的全球私營資本投向氣候領域,是彌補公共資金不足的必由之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正嘗試以主權基金為杠杆,設立擔保工具,有效吸引國際資本。

二是區域合作機制加速興起。拉美、非洲、東盟等地區涌現出以區域國家為主導的融資倡議和碳市場合作。這些“自下而上”的區域性創新,有助於更精准地滿足本地需求,提升資金落地效率,未來有望形成全球、區域、國家多層次協同的融資網絡。

三是市場機制與金融工具深度融合。COP30期間取得積極進展的“全球碳市場聯盟”倡議,旨在通過統一標准、增強透明度,使碳信用成為可融資的優質資產。碳定價、綠色分類標准等工具與金融產品結合,將推動氣候資金從外部補貼向內生性激勵轉型。

中國貢獻東方智慧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始終堅持多邊主義與公平合作,為破解氣候資金困境貢獻中國方案。

首先,搭建南南合作平台,提升集體議價能力。中國可積極利用現有國際合作框架,推動建立“全球南方氣候融資協調機制”,共同制定項目標准,減少國際援助的碎片化,提升發展中國家的整體話語權。

其次,分享綠色金融經驗,增強資金可得性。中國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領域積累了成熟經驗。通過分享相關標准、建設綠色金融數字平台,可幫助合作伙伴國提升項目透明度和融資能力,降低融資成本。

再次,深化雙邊與區域協同,實現優勢互補。例如,中巴兩國可在熱帶雨林保護、綠色信貸等領域開展基金合作﹔在非洲可推廣“綠色貸款+碳資產抵押”等創新模式,幫助低收入國家將生態資產轉化為發展資本。

最后,推動市場互聯互通,激活碳資產生機。依托中國全國碳市場建設經驗,積極推動與金磚國家、東盟等碳市場標准的對接與互聯,使碳減排產生的環境效益能夠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融資來源。

氣候資金是凝聚氣候行動共識的“黏合劑”,也是加速綠色轉型的“催化劑”。COP30預示著,全球氣候融資體系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演進。未來,唯有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強化全球合作,特別是發達國家切實履行出資承諾,同時充分激發市場活力與區域創新,才能有效彌合資金缺口,攜手邁向一個公平、包容、可持續的氣候未來。

(作者:胡 彬,系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責編:薛瑞、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