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年輕人如何在人工智能領域展現才華(人民眼·人工智能)

——京滬杭3家知名機構、企業負責人這樣回答十五問

2025年11月21日05: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科研人員在研討。

  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入駐企業在交流討論。

  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仿生手生產線工人在調試產品。
  以上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29日在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調研時指出,我們正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正是年輕一代展示才華、大顯身手的好時候。

  人工智能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誰擁有了富有創造力的青年人才隊伍,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據統計,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以及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青年科技人才承擔了超過60%的攻關任務,推動我國諸多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搶佔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制高點”。

  創新如潮,后浪奔涌。日前,本報記者走進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對話85后科學家和企業家,圍繞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政府服務支持等方面,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的15個熱點問題,從年輕人干的年輕事業,看見未來產業的未來。

  

  坐熱基礎研究的“冷板凳”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訪談

  本報記者  王昊男

  成立僅7年,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走出的人才,已相繼創辦10多家具有關鍵技術能力的人工智能企業,1家估值逾百億元、5家逾10億元。近日,本報記者專訪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在面對面交流中,這位85后科學家直面問題,從容應答。

  一問冷與熱:當下,人工智能熱潮席卷全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仍將一些相對冷門的基礎理論作為重要研究方向,您的團隊為何有這種選擇?

  答:科學有自己的發展規律,熱點會隨著時間發展動態變化,顛覆性創新成果未嘗不在“冷門”處。

  就像多年前,在不少人看來,人工智能技術不也是小眾的冷門領域?研究重點可能會多次轉向,主流技術路線也不是一成不變。舉個例子,諾貝爾獎和圖靈獎雙料得主杰弗裡·辛頓年輕時,既沒有海量的互聯網數據,也沒有強大的GPU(圖形處理器)算力,他主攻的神經網絡研究方向面臨很多質疑,學這個專業的人也不好找工作。但正是辛頓等學者的默默堅守,最終推動深度神經網絡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科研之路無捷徑,隻有遵循內心選擇、不為短期風向所動,才能辨識具有開創性價值的基礎問題。我們的團隊,也同樣致力於坐熱基礎研究的“冷板凳”。

  二問快與慢: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快、工業界需求旺盛,對於投入周期較長的基礎研究而言,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您如何看待?

  答:科技發展一日千裡,卻離不開基礎研究久久為功。從研制出震驚世界的“兩彈一星”,到全球領先的超級計算機,哪一項成就不是經過幾代科學家、數十年積澱而來?

  人工智能技術亦是如此,欲速則不達!如果一味拿短期績效當作考核標准,勢必導致部分科研人員緊盯“短平快”項目,不願去碰一些有原創性、可能帶來重大突破但風險大、周期長的課題。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創立之初,就明確了“聚焦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的使命,積極引入耐心資本,選擇的是一條更需要耐力的長期主義道路。這種“不以短期指標論英雄”的定位,就是為了讓年輕的科研工作者立下“一輩子干好一件事”的決心恆心。

  三問成與敗:不少研究數據顯示,當前人工智能研發項目失敗率仍處於較高水平,您的團隊如何看待這種不確定性?

  答:失敗只是階段性結果,沒有經歷過失敗往往無法真正抵達成功。我們始終鼓勵創新、包容失敗、允許試錯。

  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失敗,但科研團隊不會簡單否定或追責,而是積極復盤,從方向方法、資源或人員配置等方面查擺問題。我們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僅約30歲,我們堅信“年輕沒有失敗”,每一次失敗都是通往成功的墊腳石。我們倡導寬容寬鬆的科研環境,既為突破性成果喝彩,也尊重那些屢敗屢戰、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員。每一份堅守與努力都值得掌聲。

  四問產與研:企業擁有算力優勢,卻往往缺乏成體系的科研團隊﹔高校則相反,具有科研人才優勢,卻缺乏大規模算力設施與真實問題來源。如何破解這一矛盾?

  答:產學研不能單兵作戰。我國已建立起較完善的創新體系:高校聚焦從0到1的原始創新﹔新型研發機構專注從1到10的系統性驗証﹔企業則負責從10到100的規模化落地與場景應用。我們研究院專注“做高校做不了、企業不願做的事”,對中外所有企業、高校、研發機構持開放合作態度。合作企業的算力優勢為我們科研攻關提供了很大助力。借助政府搭台、政策引導,我們期待各類創新主體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分工協作的持久創新生態。

  五問信與行:人工智能被譽為未來產業,您認為未來如何照進現實?

  答:我曾長期在企業工作,之所以選擇回到科研機構,是基於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階段的判斷。當前,通用人工智能深刻影響著社會各個領域,我相信人工智能產業將跑出加速度。

  近期,我們研究院發布了“悟界·Emu3.5”模型,參數量由此前的80億個增至340億個,視頻數據訓練量時長從15年躍升至790年。這款大模型可進行長序列圖文生成、圖像編輯、動態世界模擬等任務。與主流技術路徑有所不同,“悟界·Emu3.5”模型的初期效果並不明顯,科研攻堅難度很大,但我們堅信這條新技術路線的天花板更高、潛力更大。經過兩年攻堅,模型的圖文生成與編輯能力超越了主流技術路徑,展現出動態世界模擬和具身操作等獨特優勢。這說明,不管多難,認准了就抓緊干,才可能實現科技創新的根本性突破。歸根結底一句話,創新“因為相信而看見”。

  讓資源密度成就創新強度

  ——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黨委書記張韻訪談

  本報記者  田  泓  王崟欣

  作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自2023年9月成立至今,上海“模速空間”已吸引200余家企業入駐,入孵企業獲投率超過35%、入孵以來估值增長超百億元,並進一步帶動集聚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其中大模型企業逾700家。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黨委書記張韻,了解“模速空間”的服務特色與創新生態。

  一問定位:上海“模速空間”為什麼起名叫“模速”?這是一個怎樣的“空間”?

  答:培育大模型,上海始終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責任感。速度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力,這個名字裡飽含期待——讓大模型技術加速發展,讓大模型應用加速賦能千行百業。這是上海全力競速人工智能產業的一個縮影。

  短短兩年,“模速空間”完成了從“創新核爆點”到“產業生態圈”的裂變式生長,空間載體從最初的一棟樓發展到如今的六期工程。從產業空間看,整個徐匯西岸——徐匯濱江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都是企業的發展空間,市裡把最好的城市資源留給了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從內部形態看,“模速空間”踐行“封閉的開放”哲學,既有專注研發的獨立玻璃房,也有隨處可見的共享交流區,還有走幾步就到的最美濱江步道。“封閉”,強調要素的聚集、研發的專注﹔“開放”,則致力於打破壁壘、打開眼界。

  二問生態:短短兩年,上海“模速空間”孵化的科技企業“井噴式”增長,秘訣何在?

  答:這是“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的系統性勝利。我們堅信:有資源的密度、要素的濃度,才會有創新的強度。

  在徐匯濱江這片“AI熱土”上,有騰訊、阿裡、網易等龍頭企業,算力、數據、資金等“產業養料”一應俱全。“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伙人”是創新常態。“模速空間”一家AI視覺企業需要算力,下樓沖杯咖啡的時間,就敲定了合作——這樣的“咖啡成交”“電梯成交”,每天都在上演。

  更深一層看,生態不是要素的簡單堆砌,而是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催生的高效“化學反應”。還有,企業的“速度與激情”,離不開政府的“眼光與腳步”。我們組建了一支平均年齡約30歲的服務團隊,帶著想法,上門問需、精准配套。“井噴式”增長,也是政府服務一點點跑出來、磨出來、拼出來的。

  三問人才:有數據顯示,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規模近30萬人,約佔全國1/3。“模速空間”如何用好人才優勢?

  答:人才是創新的源泉。近30萬人才規模,是上海發展人工智能的最大底氣。“模速空間”的使命,就是讓這份“底氣”轉化為創新的“朝氣”。

  上海正朝著建成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目標邁進,這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構建高品質的人才生態,我們要打的是“組合拳”。前陣子,徐匯區委組織部牽頭,帶著“模速空間”所有企業的招聘需求,走進全國知名高校招聘人才。對這些“引進來”的人才,我們會做好服務保障。上海生活成本較高,我們想方設法降成本。通過人才公寓、安家政策等,盡力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當然,人才不能“等靠要”,還要“育好苗”。去年市裡成立了上海創智學院,定位就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平台,為的是培養畢業就能上“戰場”的AI尖兵。此外,上海推動1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19所高校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加快建設人工智能人才梯隊,這也是“模速空間”持續發展的信心之源。我們堅信,當近30萬根“火柴頭”聚在一起,創新之火定能燎原。

  四問融資:人工智能產業前期投入大,中小微初創企業往往缺乏資金,錢從哪裡來?

  答:對初創型科技企業,社會資本往往持觀望態度,這時政府要“該出手時就出手”。在上海,市一級設立了百億級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注入“耐心資本”﹔徐匯區不久前設立資金規模達20億元的人工智能青年創業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除了政府“輸血”,還要市場“造血”。推動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科創中心聯動發展,是上海建設科創高地的重要使命。為引入社會資本,我們搭建投融資對接平台,吸引風險投資、產業資本等,還邀請專業風投公司作為投資顧問,為青年創業者提供資金、資源與生態支持。綜合施策,錨定一個目標:讓好項目不差錢,讓夢想不差資源。

  五問發展:外界關注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時,常與“杭州六小龍”相提並論。“模速空間”距離培養出“上海六小龍”還要多久?

  答:明星企業是產業競爭力的最好代言人。但我們認為“龍”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創新強度達到之后自然“長”出來的。與其盯著還要多久才能培養出“六小龍”,我們更關注把創新強度再提高多少。

  我們會主動對標其他地區優秀企業。杭州有“六小龍”,上海也有自己的人工智能標杆企業。比較不是為了一決高下,而是相互學習,找差距補短板,在競爭中合作,共同做大“蛋糕”。

  上海已具備培育頂尖企業的肥沃土壤:政策層面有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實施方案保駕護航,要素層面有密集的算力、數據、場景資源,生態層面有“從0到1原始創新、1到10系統驗証、10到100規模落地”的全鏈條支撐。我們把創新生態做好,剩下的交給時間。當創新強度達到閾值,相信“模速”就是“光速”。

  相信“相信的力量”

  ——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韓璧丞訪談

  本報記者  竇  皓

  “杭州六小龍”之一的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擁有270余項腦機接口領域發明專利,產業化進程走在了全國前列。近日,本報記者專訪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韓璧丞,聽這位85后“海歸”企業家聊聊腦機接口如何“接”入現實。

  一問生存:10多年前,腦機接口概念並不為多數人所熟知,選擇將腦機接口作為創業方向,您憑什麼認為企業能“活下來”?

  答:這個選擇與我的親身經歷息息相關。我本科學習精密儀器和醫療儀器專業,后來進入哈佛大學攻讀腦科學專業博士。在校期間,我經常做腦電信號採集實驗,每次都要為實驗者清潔頭皮並涂抹導電膏,一年下來,我洗了800多次頭。看似繁瑣重復的實驗,卻給了我靈感,我觀察到腦機接口技術能使殘疾人借助神經控制假肢。后來,為了給團隊裡一位不幸失去右手的實習生安裝假肢,團隊鑽研神經傳感器技術,嘗試幫他開發一款能靠意念控制的“神經假肢”,最終獲得成功。

  其實,從創業到現在,我也不清楚企業的前途命運,能不能繼續活下去、發展好?這也是很多初創型科技企業的擔憂。但我的經歷告訴我,要充分評估技術的應用前景,要始終堅定信心,相信“相信的力量”:全國肢體殘疾人超過2400萬名,希望這項技術能為更多殘障人士帶來便捷生活,這是我們的創業初心﹔未來5到10年,希望幫助100萬名肢體殘疾人恢復日常生活,幫助1000萬名患有孤獨症、阿爾茨海默病、失眠等疾病的患者逐漸康復,這是我們的使命願景。

  二問選擇:您曾長期在國外學習工作,決定回國創業時為何選擇杭州?

  答:強腦科技並非誕生在杭州。2015年,我和一些中國留學生組成初創團隊,孵化於國外大學的創新實驗室。彼時,實驗室較簡陋,團隊名不見經傳,但杭州市有關部門已經關注到我們。2018年初,杭州市余杭區未來科技城考察團找到團隊,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考察團干部飛行1萬多公裡遠道而來,杭州是國內唯一遠赴國外接洽我們的地方政府。更讓我感動的是,他們做了充分准備,跟我們討論了很多前沿性的專業問題。我很快作出決定,回國創業,坐標杭州。政府“一對一”服務指導,我們公司很快辦好了工商手續,還獲得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服務保障等多方面支持。政府的遠見卓識,良好的營商環境,關乎科創企業的信心和未來。

  三問應用:腦機接口領域有侵入式、非侵入式等多種技術路線,強腦科技為何選擇非侵入式技術路線?

  答:非侵入式與侵入式腦機接口並不對立,而是根據不同應用場景的互補發展。侵入式腦機接口需要進行開顱手術,將電極植入大腦皮層,信號質量高、時延低、能精確控制神經元活動,更適合高位截癱、漸凍症等重症患者。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在頭皮表面採集信號,無需手術,安全性高、適用范圍廣,便於規模化應用。

  之所以選擇非侵入式技術路線,是著眼於推動腦機接口技術規模化落地。技術的使命不只是突破極限,更要盡可能“普惠”,改變千萬人的生活狀態,而不是僅影響一小部分人。未來,腦機接口技術不僅適用於醫療領域,還可為人機融合搭建橋梁。非侵入式技術可與現有穿戴設備、機器人系統無縫集成,從而讓腦機接口走出實驗室、走進更多家庭。

  四問成本:有觀點認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復雜性決定了其“燒錢”本質,高成本勢必影響產品定價和市場普及率,您怎麼看?

  答:人腦包含約860億個神經元,它們時刻都在產生復雜的電信號,要從這些海量且多變的信號中,提取特定行為對應的信號模式,是極其困難的。因此,腦機接口技術發展應用初期,研發成本高、生產規模小,其設備和服務價格往往較高。但我們有信心,隨著技術成熟和普及,生產規模日益擴大,腦機接口產品價格會逐漸降低。

  目前,我們公司的智能仿生手已實現量產,售價是國外同類型產品價格的1/7到1/5。這得益於中國制造產業鏈、供應鏈優勢。此前,我們團隊在國外制造一個原型機需要20多個月,國內最快隻需21天。企業也要有所堅持,“燒錢”是很多初創企業的必經階段,但不管成本如何提升,都要把技術搞周全、產品做到位。影響市場普及率的有成本和定價,更有產品質量和口碑。

  五問前景:“杭州六小龍”火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給強腦科技帶來哪些影響?“一時火”如何轉化為“一直火”?

  答:“杭州六小龍”出圈,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我覺得這對我國年輕創業者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在科技前沿領域,以前我們未必有十足的信心,現在我們意識到,只要足夠努力,我們同樣能有世界領先的技術,這是自信的力量。而在現實業務層面,企業因曝光度大幅提升迎來新商機,帶來新合作,加快了市場拓展,很多人因此了解到腦機接口技術的價值和前景,很多青年才俊因此加入我們。

  但我們不會騖於虛聲,將繼續腳踏實地。強腦科技今年已幫助近萬人安裝假肢,這是最值得我們驕傲的事。能不能“一直火”,這個我們無法決定,但我們的目標堅定:不斷改進技術,持續解決用戶痛點,讓技術真正服務於人。這是企業的發展之基、立身之本。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1日 13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