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助手更是諍友
AI入場“挑戰”基金經理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我們不會輕易被AI(人工智能)取代,但很可能會被率先使用AI的人取代。”一位頭部公募機構人士對《証券日報》記者坦言。這折射出當前公募基金行業面對人工智能潮涌的思考與布局。
今年以來,DeepSeek等大模型火爆出圈,不僅席卷科技界,也在公募基金行業掀起一場“AI落地應用競賽”。喧囂之下,一個核心問題亟待解答:這究竟是一場迫於壓力的技術跟風,還是一次源於內在的破局重生?
《証券日報》記者近日多方採訪業內人士發現,業界答案高度一致——AI,早已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關乎行業長遠發展的“必答題”。比較有趣的是,對於尚未完全擺脫明星基金經理“依賴”的公募基金行業而言,AI如今正在越來越多地扮演“挑戰者”角色。而且,從雙方“對戰”案例結果來觀察,AI與基金經理的“良性博弈”,正成為抬升整個行業投研能力基線的關鍵力量。
內在需求驅動
驅動公募機構紛紛擁抱AI的,並非技術光環,而是破解行業深層痛點的迫切需求。正如天弘基金相關人士所言:“AI不是跟風,而是破局。”
在興業基金看來,資產管理行業高度依賴數據分析和信息處理,對先進的AI技術有著極大需求。
諾安基金相關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進一步闡釋了這種需求的緊迫性:“近年來,行業面臨著效率提升、風險控制、服務創新等多重挑戰,傳統業務模式亟待數字化轉型。在此背景下,通過AI高效處理海量信息、推動流程自動化,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對於天弘基金這樣服務數億客戶、管理萬億元資產的機構而言,AI的驅動更為具體。該公司相關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坦言:“傳統模式下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高,這是典型的‘規模不經濟’,AI讓公司實現了‘智能規模化’,用技術把規模優勢真正轉化為服務能力,而不是讓規模成為包袱。”
事實上,這種由真實業務需求驅動的創新,源於持續數年的深耕。博時基金自2018年成立金融科技中心起,便前瞻性地布局AI,並於2023年設立人工智能實驗室﹔諾安基金早在3年前就開啟了AI技術的沉澱之路﹔興業基金則在2021年就開始建設基於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智能投研平台,並於2023年推出自研的“興小二”AI債券交易機器人。
博時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証券日報》記者:“公司對AI的布局始終基於真實業務需求驅動,是注重實效的戰略選擇。”博時基金智能因子配置系統自2022年投入應用以來,在核心股票池中持續創造超額收益,便是技術賦能價值的明証。
AI與基金經理“唱反調”?
隨著AI逐漸滲透至基金公司的投研、營銷、客戶服務等核心業務條線,基金投研能力不斷升級。這體現在兩方面:AI既是賦能增效的“助手”,也是挑戰固有思維的“諍友”。
近年來,市場波動加劇,過度依賴基金經理個人能力的模式面臨嚴峻考驗。AI的應用,為破解這一行業共性難題提供了參考路徑。
在主動管理領域,AI是得力助手。天弘基金旗下的TIRD平台(天弘智能研究及決策系統)和弘思大模型,能從海量數據中挖掘線索,從產業鏈異動識別機會﹔中歐基金基於深度學習的利率預測模型,在拐點預判上展現出可量化的優勢﹔德邦基金自研的“海納百川”大模型聚合平台,支持實現多模型並行調用,輔助投研人員快速處理數據信息。
不過,AI這位可靠的助手,有時也會與基金經理“唱反調”。
“AI決策信號與基金經理判斷相悖的情況確實存在,這正是AI的價值所在。”天弘基金相關人士向記者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在今年3月份機器人概念火熱時,TIRD平台基於多維度模型發出過熱預警,這種“不一致”最終幫助投資團隊規避了風險,做到了實實在在的業績保護。
AI促使基金經理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式,去審視那些可能被人類直覺或經驗忽略的潛在風險與機會。這種“人機博弈”並非對立,而是協同進化的開始。上述天弘基金相關人士認為:“這種‘人機博弈’,是提升投研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AI+HI(人類智慧)’的最佳體現。”
在被動投資領域,AI則化身為“效率提升工具”。博時基金相關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介紹:“借助大模型強大的推理與代碼生成能力,可高效支持策略回測流程,例如輔助完成固收指數組合的分層抽樣構建及回測分析,實現被動組合管理的智能化升級。”
筑牢數據安全防線
盛況之下,亦有隱憂。當AI這把“利器”愈發深入行業核心時,數據安全與模型可靠性便成了必須嚴守的底線。
上海証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池雲飛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的AI模型仍然存在數據泄露、合規風險、模式未充分驗証等問題,這也是行業共識。”
興業基金相關人士表示:“數據准確性與安全性是大模型在資產管理領域面臨的雙重挑戰。一方面,多源異構數據普遍存在口徑不一、更新不同步、格式不統一等問題,疊加數據延遲或缺失,極易引發AI模型分析偏差,導致誤判與決策失誤。另一方面,金融數據高度敏感,涉及客戶隱私、交易行為等,如何在保障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跨機構、跨系統數據融合,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對於肩負普惠金融使命、關系千家萬戶資產安全的公募基金而言,筑牢數據安全防線是AI應用的絕對前提。實踐中,各家公募機構正積極構建嚴密的防護網。天弘基金建立了貫穿源頭、過程、決策的全鏈條多層次管控體系,通過數據溯源、“雙軌驗証”等手段,確保AI結論的可靠性,且復雜判斷和關鍵決策必須人工介入。
諾安AI平台則構建了全方位防護體系。諾安基金相關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介紹:“該平台通過統一網關實施嚴格的權限控制、數據過濾與操作審計,結合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對不同敏感級別的數據採取差異化防護策略。針對業務敏感數據,嚴格限定使用內部模型進行處理,從數據流轉到模型應用全鏈路規避安全風險。”
展望未來,AI在公募基金行業的應用圖景將如何演變?中歐基金相關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描繪了願景:“AI賦能有望將人們從信息搜集、數據整理等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把最寶貴的時間和腦力集中在真正的價值創造上——識別關鍵矛盾、作出清晰判斷。”
德邦基金相關人士認為,公募基金行業AI應用仍處於探索時期,未來有望在構建垂直領域大模型能力、AI與投研方法論的融合、跨機構數據協作等方面全面升維。
易方達基金在AI人才儲備上的實踐值得借鑒,其團隊中具備AI投研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佔比已超過90%。易方達基金首席信息官劉碩凌表示:“隻有技術實現、業務理解與合規意識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動金融AI創新。”
這場技術變革的終點將是人與技術的共同進化——AI與基金經理的博弈與共贏,將持續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保險業投資超4300億元服務鄉村振興
- 人民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杜燕飛)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保險業為鄉村振興投資超4300億元,同比增長50%﹔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6800億元,同比增長17%﹔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存量資金8800億元,同比增長107%。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報告》顯示,從風險保障看,2024年,企業財產保險提供保險金額159.65萬億元,賠款支出331.92億元﹔貨物運輸保險提供保險金額85.69萬億元,賠款支出167.29億元﹔科技活動主體簽單42.44億件,賠款支出177.28億元﹔保險業提供科技保險保障約9萬億元。…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