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去年外資保險機構在華業務增長18%

楊笑寒
2025年11月21日08:56 | 來源:証券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去年外資保險機構在華業務增長18%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保險業堅持改革創新,全力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外資持續看好中國保險市場,外資保險機構在華業務增長1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4.5個百分點﹔賠付支出增長4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5.6個百分點。

受訪專家表示,外資頻頻加碼我國保險行業,主要受行業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市場潛力巨大、外資長期價值認同等因素影響。

多舉措布局保險行業

近年來,外資通過設立新保險機構、成為新股東或增加注冊資本等多種方式布局我國保險行業。

在新設保險機構方面,今年以來,已有4家新保險機構獲發保險許可証,其中,北京法巴天星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保德信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設立均有外資參與。同時,今年6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行政批復,同意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籌建荷全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籌建友邦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在新增股東方面,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民養老”)此前公告顯示,擬以發行新股增資方式引入一家戰略投資人,即安聯投資有限公司(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GmbH)(以下簡稱“安聯投資”),由戰略投資人全額認購國民養老發行的新股。今年1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行政批復,同意國民養老增加注冊資本約2.28億元,由安聯投資出資,增資后,安聯投資持有國民養老2%股權。今年7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發布行政批復,同意復星聯合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冊資本,其中新增股東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均為國際金融機構。

此外,今年以來,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匯豐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外合資險企或外資獨資險企獲批增加注冊資本,且其外資股東均參與增資。

對此,盤古智庫(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外資加速布局我國保險行業,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國持續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簡化審批流程等政策,顯著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增強了其戰略布局信心。二是中國保險市場仍處於深度發展階段,人均保費、保險密度等指標相對較低,疊加人口老齡化與居民財富增長,長期保障與財富管理需求持續釋放,為外資提供了廣闊增量空間。三是外資正從“試水”轉向“深耕”,通過設立資管公司、增資擴股乃至實現全資控股,意在構建涵蓋壽險、財險、資管的全鏈條本地化經營體系,以提升協同效應與本地響應能力。這種戰略調整反映出其對中國市場由短期機會判斷轉向長期價值認同。

經營業績整體較好

從今年前三季度經營業績來看,有外資參與的險企在淨利潤、投資收益率等方面整體表現較好。

例如,從淨利潤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排名前十的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有5家為外資獨資險企或中外合資險企。投資收益率方面,22家投資收益率高於4%的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有5家險企具有外資背景。

對此,江瀚表示,外資保險機構普遍具備成熟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精細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在產品定價、核保理賠及資本配置方面更具效率。同時,進軍我國保險市場的外資保險機構往往已長期深耕全球市場,積累了豐富的資產負債匹配經驗與多元化的投資策略,在低利率環境下仍能通過另類資產配置實現穩健收益,從而提升投資收益率。此外,外資險企往往聚焦中高端客戶群體,主打保障型與長期儲蓄型產品,這類業務內含價值高、退保率低,有利於提升承保利潤與續期保費穩定性,支撐其整體盈利表現優於行業平均水平。

“在我國保險行業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保險市場潛力巨大的背景下,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可以發揮專業能力優勢,並與中國市場一起成長,實現雙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對國內保險業而言,外資進入有助於激發市場活力,推動行業從“價格戰”轉向拼服務、拼質量的高水平競爭,並引入養老、健康管理等國際先進經驗。這可能會加劇人才和高端客戶的競爭,但總體會倒逼整個行業進步,讓消費者有更多優質選擇。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