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市場呈現回暖跡象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期,銀行理財市場回暖跡象顯著,不僅新發理財產品數量增加,產品業績比較基准也同步走高,整體呈現“量價齊升”的積極態勢。
從具體數據來看,普益標准數據顯示,上周(11月10日至11月16日),全市場新發銀行理財產品共計573款,較前一周增加41款。產品類型方面,開放式產品新發166款,平均業績比較基准為2.02%,較前一周上漲0.08個百分點﹔封閉式產品新發407款,平均業績比較基准達2.38%,較前一周微升0.02個百分點,兩類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准均呈現小幅向上態勢。
對於此次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與平均業績比較基准同步回升的原因,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其一,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疊加部分高息存款到期后,居民存在資金再配置需求,雙重動力共同推動新發理財產品規模增長﹔其二,當前資產端收益仍受壓制,短期內資金需求有所提升,機構為吸引資金,選擇上調產品業績比較基准。
展望四季度銀行理財規模走勢,業內專家普遍持樂觀態度。高政揚表示,預計銀行理財發行規模將保持溫和增長態勢。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行疊加前期高息存款陸續到期,居民資產配置需求持續釋放,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優勢有望進一步吸引資金流入﹔另一方面,隨著權益市場逐步回暖,“固收+”類產品的發行規模或將逐步增加。值得關注的是,純固收類產品受宏觀利率環境及資產端收益率結構性壓制的影響,后續整體收益率預計仍呈下行趨勢,而權益市場的回暖恰好能為“固收+”類產品提供收益增厚空間,助力平衡產品整體收益水平。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証券日報》記者,銀行理財規模在四季度預計將呈現“穩中有緩”的增長特征——盡管存款利率下行與居民資產再配置仍是重要支撐因素,但規模增速可能會逐步放緩。
對於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收益穩健,高政揚認為,首先可搭建“固收打底+多元增厚”的資產配置框架,以固收類資產控制產品波動風險,同時適度增配權益等資產提升收益水平,通過多策略組合進一步分散風險﹔其次需細化產品分層,針對不同風險偏好的客群設計差異化產品,精准滿足各類投資者在風險偏好與流動性上的需求﹔最后在運營管理層面,還應強化久期管理與流動性儲備,有效防范因市場波動引發的大規模贖回風險。
婁飛鵬補充說,銀行理財行業需從產品設計與資產配置兩端協同發力:一方面,持續強化“多資產、多策略”體系建設,提升對權益、REITs等非傳統資產的配置能力,以此增強產品收益彈性﹔另一方面,借助數字化投研工具與客戶分層體系,實現不同風險偏好客群的精准匹配,推動理財服務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針對理財公司這一重要參與主體,高政揚表示,第一,要持續強化投研能力與大類資產配置能力,搭建覆蓋債券、權益市場、商品等多領域的深層次研究體系,結合經濟周期判斷靈活調整股債配置比例,並運用對沖工具平滑收益波動。第二,要深化“固收+”策略分層,推出差異化產品——針對穩健型客戶,可通過短久期債券搭配低波動權益資產控制回撤﹔針對進取型客戶,可嵌入衍生品挂鉤指數以進一步增強收益。第三,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通過測試評估極端環境下的收益穩定性,同時借助數字化轉型提升投研效率與客戶適配精准度,最終實現規模、收益與風險的動態均衡。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保險業投資超4300億元服務鄉村振興
- 人民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杜燕飛)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保險業為鄉村振興投資超4300億元,同比增長50%﹔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6800億元,同比增長17%﹔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存量資金8800億元,同比增長107%。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報告》顯示,從風險保障看,2024年,企業財產保險提供保險金額159.65萬億元,賠款支出331.92億元﹔貨物運輸保險提供保險金額85.69萬億元,賠款支出167.29億元﹔科技活動主體簽單42.44億件,賠款支出177.28億元﹔保險業提供科技保險保障約9萬億元。…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