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高水平開放 共享發展機遇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平行論壇2025數字經濟大會的數智產品展示區。 |
![]() |
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向海圖強:海洋經濟新展望”平行論壇現場。 |
![]() |
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全球經貿新格局:出海的機遇與挑戰”平行論壇現場。 |
加快數智融合 賦能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記者 章斐然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2025年是推進數字中國建設10周年。10年來,中國數字經濟迅速發展,數字技術賦能各行各業。尤其是近年來,數據要素價值加速釋放、人工智能“熱浪”迭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動頻繁。
11月18日,以“數智深融 共啟新程”為主題,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平行論壇2025數字經濟大會在廣東廣州南沙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與會嘉賓認為,數據要素、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創新,將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會上,人民網發布了“數字資產服務平台戰略合作伙伴發展計劃”,並上線人民網“語料社區”,展現主流媒體數智化轉型成果。人民網數字資產服務平台具備圖片、視頻等數字資產的上傳、展示、交易等功能,提供一站式數據資產管理服務,支持自有素材庫內容一鍵轉入、批量設置授權范圍。人民網語料社區既是語料“廚房”,也是語料“超市”,通過搭建全模態人工智能語料制作平台和語料生態服務平台,實現語料的共創共享、開源協作、安全流轉。
新型要素,價值凸顯。與會嘉賓表示,隨著數實融合從“實踐探索”走向“集成創新”,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戰略價值愈加凸顯,需要盡快打通阻礙數據要素發揮“乘數效應”的堵點、卡點,促進產業效率提升、價值放大、創新加速。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在主旨發言中表示,我國數據要素市場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數據制度體系建設持續加速,在數據應用等領域的產業實踐探索多點開花,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加速轉型。
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數字科技與基礎設施部主任時曉光表示,企業要把激勵政策與自身轉型需求結合,形成“政策賦能—技術創新—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環,助力數據要素、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和理念深度融入數字經濟發展各環節。
“要讓數據流動起來,包括政務數據、企業數據和個人數據,從而賦能市域經濟發展,通過單點突破實現整體創新。”廣州數據集團董事長鐘勇表示,技術、場景、生態集成是層層遞進的關系,需要協同推進。
數智賦能,區域向“新”。廣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局長黃津在主旨發言中分享了廣州依托數字廣州建設根基,精心打造數字全運會的例子。她表示,廣州將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以數智融合為引領,讓城市治理更聰明,讓城市服務更暖心,讓經濟發展更協調。
廣州市南沙區副區長相陣迎表示,深入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不僅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更是響應國家戰略、搶佔新一輪科技制高點的破題之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南沙區擁有多重國家戰略的疊加優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提供智力支撐,龍頭企業形成技術引領,期待更多企業選擇南沙、扎根南沙。
創新實踐,如火如荼。在數字中國建設從“夯基壘台”邁向“積厚成勢”的關鍵階段,人工智能作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變量,正推動產業發展深度轉型。大會上,來自產業界的嘉賓結合所在領域實踐,展望“十五五”時期的發展機遇。
河南豫資開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史東浩認為,算力增長與數據價值釋放已邁入“知識驅動”的新階段。面對數據孤島和安全合規的雙重挑戰,企業能夠以算力底座為支撐,實現跨源數據的安全匯聚與智能治理,推動業務模式從“人找知識”轉變為“知識找人”。
廣東省橫琴粵新鏈數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千皓表示,人工智能決策引擎的出現重構了產業出海模式,傳統制造業的工具化思維,已無法適配海外市場的新需求。
“技術是重要驅動力,要將技術落到真實場景中,找到商業化價值。”京東集團具身智能業務部總經理鄭小丹表示,利用好技術解決現實場景中的各類問題,可以促進技術升級迭代,形成良性循環。要建立標准共識,加速產業升級﹔同時發揮牽引作用,帶動企業各鏈條協同推進。
(陳鍵參與採寫)
共繪海洋經濟發展藍圖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張 燕
11月18日,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中的“向海圖強:海洋經濟新展望”平行論壇在廣東廣州南沙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各界嘉賓匯聚一堂,聚焦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與綜合治理等議題,共繪海洋經濟發展藍圖。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陸海統籌,提高經略海洋能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大海介紹,自2001年以來,全國海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0.5萬億元,同比增長5.9%,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8%。
廣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邦成認為,在海洋經濟發展藍圖中,港口是基石,其規模和實力不僅奠定了“港—產—城”聯動發展的基礎,更決定了發展的深度與廣度。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漢泉表示,海洋是巨大的能源資源寶庫,是保障我國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戰略空間。海上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產業潛力巨大,是未來海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放眼全球,海洋治理格局正發生深刻變革,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海洋規劃與經濟處處長楊德倩認為,海洋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領域,“向海圖強”已成為各沿海省份高質量發展的共同選擇。
“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海洋經濟的發展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從國內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李大海認為,隨著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近海資源衰退、環境污染與產業用海矛盾日益突出,要進一步探索如何更好開發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從國際看,海洋經濟作為外向型產業,受國際規則與外部環境影響顯著,發展不確定性增強。廣東省律師協會海事海商專業委員會委員王晶認為,當前國內外規則銜接仍存在障礙。例如,國內造船企業遵循國內船舶建造標准,但產品若要進入歐盟市場,則須額外通過歐盟CE認証。不少中小型船企缺乏相應能力,導致出海受阻。
面對上述挑戰,多位專家和從業者從不同角度提出對策建議。
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張海文認為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推動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積極培育環境友好型的新技術、新裝備與新企業,重塑傳統產業競爭力。
針對海域資源衰退與產業沖突問題,李大海建議加快培育海洋經濟新動能,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強化科技創新與人才隊伍建設,重視高端技術人才培養,加強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動海洋科技從“跟隨型”向“引領型”轉變。
深海智人(廣州)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馬亦鳴認為,應重點發展深海機器人等深海高端裝備,將其作為深海經濟與海洋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組成部分。
在合規體系建設方面,王晶建議企業應事前構建廉政、數據與生態“三道合規防線”,做好前置合規管理。前期投入看似增加成本,實則可以助力企業在出海過程中規避風險、減少損失。
中國企業加速融入全球價值鏈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 冰 謝 瑋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11月18日,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全球經貿新格局:出海的機遇與挑戰”平行論壇在廣東廣州南沙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平行論壇聚焦全球貿易形勢下的中國企業出海策略,邀請各領域代表共話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新機遇、新挑戰。
當前,全球經貿格局加速重構,各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尋找增長點的重要方向。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33.61萬億元,同比增長4%。其中出口19.95萬億元,同比增長7.1%。
出海不僅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增量空間,中國積極推動的數字貿易、綠色轉型和全球服務貿易也給全球貿易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機遇。
與會嘉賓認為,全球化浪潮推動中國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國企業也正在從“產品出海”向“品牌出海”“產業鏈出海”乃至“生態共建”升級,中國企業加速融入全球價值鏈。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領域和模式也更加多元,從傳統的產品和服務出海,拓展至文化出海——從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到潮玩IP等。數智賦能,讓企業的出海之路越來越出彩。
此次論壇在廣東舉辦,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企業“走出去”起步早、規模大、成效多。
“如何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中國企業出海第一站?”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的主題分享,引發參會嘉賓的共鳴。
鄭永年認為,在制度、規則、服務、利益保護等多方面還需進一步努力,繼續加強引導、完善管理、提供服務,進而有序、理性地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
當前全球經濟貿易不確定性加劇,中國企業出海既面臨新機遇,也需應對新挑戰。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貿易保護主義滋長,部分國家和地區在綠色標准、碳關稅、數據安全等方面設置了更高門檻,導致中國企業到海外運營遭遇“水土不服”,影響企業布局海外。
廣州市南沙區委副書記、區長岳陽認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一座強大的“母港”和一支專業的“護航編隊”,為企業遠航提供全鏈條支持和堅實保障。
岳陽以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為例分享經驗。該基地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作出的部署,也是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創新探索。2023年10月,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啟動並正式落戶南沙,同時被列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務實合作項目清單。
圓桌討論環節,來自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中心、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廣東省分公司、TCL、騰訊等各方嘉賓,聚焦中國企業出海的機遇與挑戰,展開分享和交流。
與會嘉賓認為,在中國企業出海過程中,以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等為代表的創新科技和綠色低碳產業表現亮眼。同時,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潛力巨大。
現場觀眾、深圳市護家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姚哲男認為,面對全球市場新格局,中國企業應堅持自主創新、筑牢技術根基,秉持文化自信。中小企業不僅可以創新應用技術,也可加入基礎研究的賽道,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5日 15 版)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