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空間科學創新發展進入“快車道”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取得系列重大原創成果

2025年11月25日08:27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召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以下簡稱“專項”)最新亮點成果發布會,集中發布了空間科學衛星在宇宙暫現天體、宇宙線傳播、太陽爆發等領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學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王赤表示,作為我國首個系統性支持空間科學研究的計劃,專項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創新發展進入“快車道”,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歷史性跨越,推動中國空間科學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創造多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首次

專項自2011年啟動實施以來,已成功研制並發射“悟空”號、實踐十號、“墨子號”、“慧眼”衛星、“太極一號”、“懷柔一號”、“夸父一號”和“天關”衛星等八項科學衛星任務,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創造多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首次。

“十五年來,專項集中體現了科學研究不斷向‘四極’方向拓展與深化的特點。”王赤說,極宏觀方面,“天關”衛星繪制出國際首個X射線全天天圖﹔極微觀方面,“悟空”號獲得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精確的宇宙射線電子、質子、氦核和硼核能譜精細結構﹔極端條件方面,“慧眼”衛星首次直接測量到宇宙最強磁場,探測到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極綜合交叉方面,各科學衛星實現了科學、技術、工程的高度融合發展。

國際專家高度評價了中國空間科學成果。德國圖賓根大學教授安德烈亞·聖安杰洛表示,“慧眼”衛星已成為國際高能天體物理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觀測平台,不僅解決了天體物理領域的若干重大科學問題,還將數據應用於地球科學研究,充分發揮了衛星的效能。俄羅斯約飛研究所研究員德米特裡·斯文金認為,“懷柔一號”取得了一批獨特的原創成果,在伽馬射線暫現源探測研究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取得科學突破的同時,專項也帶動了尖端有效載荷和衛星平台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我國突破了星地光路對准等關鍵技術,建成國內首個國際水准的X射線標定束線,研制出國際上領先1至2個數量級的大視場、高靈敏度龍蝦眼X射線望遠鏡,實現了衛星平台與載荷的一體化設計。

開創多個國際合作新范式

專項還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合作,開創了多個國際合作新范式。各衛星任務通過組建國際科學團隊、推動數據共享,開展聯合觀測,不斷提升科學衛星的國際影響力與效益。

“‘天關’衛星是由中方主導,歐洲空間局、德國和法國共同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王赤舉例道,在這個項目中,歐洲空間局首次以“機遇任務”的方式參與中國空間科學任務,提供了一套“天關”衛星后隨X射線望遠鏡的聚焦鏡組件。

同時,中國科學院和歐洲空間局還首次開展了任務級全方位、全周期的深度合作項目——“微笑”衛星。“中歐雙方聯合頂層策劃、征集遴選,並合作開展方案設計、工程研制及數據分析與利用,中方負責衛星平台和三台有效載荷的研制,歐方負責火箭發射和一台載荷以及載荷艙的研制,中歐雙方共同負責科學應用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王赤說。

接下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將聚焦宇宙起源、空間天氣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前沿問題,在“十五五”期間組織實施包含“鴻蒙計劃”“夸父二號”、系外地球巡天、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台在內的太空探源科學衛星計劃,力爭在宇宙黑暗時代、太陽磁活動周、系外類地行星探測等領域實現新突破。

王赤表示,通過這些空間科學衛星任務的推進,中國空間科學將在更多方向上實現從“並跑”向“領跑”的跨越,持續產出更多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標志性貢獻。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4日電)

(責編:劉橦潔、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