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专家观点集纳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也指出了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误区。关于城镇化工作会议传达的精神,不少业内专家进行了解读。

城镇化建设要实事求是 不要拔苗助长


  会议指出,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一定要避免造城运动,防止城市低水平扩张。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认为,城镇化有自然的规律,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无所作为。不能拔苗助长,即在产业支撑不足、就业岗位不够、城市承受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不能一味城镇化。不能无所作为,则是指现在一些大城市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应该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很难进行,产业支撑是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未来要把“四化”同步作为一个重点,互为支撑,保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不能让市民成流民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表示,“以人为本”是本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应通过户籍政策改善农民社会福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质量,避免城市内部二元化,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务之一。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农村宏观经济室副主任李国祥表示,我国城镇化亟须解决农民如何“市民化”和融入城市的问题。农民进城,其对土地的放弃与否要尊重自身意愿。农民进城后最难的首先是就业问题,其次是住房问题,还有子女教育问题,而不是仅仅解决一个户口。新型城镇化道路应由过去的制约外来人口融入到城镇向积极稳妥地将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城镇建设和发展由过去的粗放方式向集约化转变,城镇由过去的过分注重经营城市向服务市民转变,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由过去的只面向户籍人口向覆盖到全部常住人口转变,最终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并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群的科学合理体系。
  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理事长戴相龙说,城镇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农民进城成为市民,提高素质,过更好的日子,而不只是建更多房子,把人都挤到城市去。

划定特大城市开发边界 保留青山绿水


  会议要求,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我们正处在社会形态发生改变、城乡布局正在调整的时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庄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村庄要彻底消失。自然环境一旦被改变再恢复就很难了,城镇化发展不能为了现任政府或是某任政府的政绩,而是要考虑子孙后代,是千年大计。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盖大楼、修马路,不是城市的扩张。现在的城镇化让很多地方失去了家乡的味道,全国的城市都是水泥高楼,玻璃幕墙,千城一面。反观欧洲的小城镇,都能看出它的文化,看出它的历史,看出它的和谐,这点对于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非常重要。

不准一味求洋求异 不准造新城变鬼城


  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会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中国不能效仿西方的城镇化道路,因为西方已经反映出了城市病——城市变成污染源,有钱人从城市迁出,出现了逆城市化。如果要达到90%的城镇化率,意味着还将有5亿人进入城市,城市的资源难以满足需求,生活质量也会下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认为,当前,不少地区都存在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率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出现了空城、鬼城,浪费巨大。会议提出,未来要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建多元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


  会议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同时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对此我认为,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耕地的红线是不能触碰的,城市建设需要腾挪的空间要通过土地集约化来实现,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换句话说,未来城镇化的过程,一定是土地集约化的过程。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如果光靠财政资金来支撑城镇化进程的话,等于逼着政府盲目举债、寅吃卯粮,不仅不可持续,还蕴含巨大风险,因此还是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图解城镇化工作会议

相关新闻更多>>

相关专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