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装备制造、化工纺织产业集聚的宁波北仑

蓝色经济背后的强劲“引擎”

石瑞敏
2016年08月11日21: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农网改造升级让宁波市北仑区春晓街道三山村花农用电无忧。
  王幕宾摄

  在浙江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推进中,位于东海岸的宁波市北仑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这里有万吨级原油港、有浙江省首个具有高压岸电设施的远东国际集装箱码头,已经成长为长三角的工业重镇。倚靠大海和港口的沃土,宁波港培育、吸引了一大批企业集团落地生根。滨海发展的北仑境内有许多大型企业集团,仅在大港工业城,就有企业300余家。

  在这个装备制造、重化工、纺织等产业集聚发展的工业强区,智能电网、城农网改造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北仑客户分中心用电检查班班长周岳云说,“我们正在为辖区企业大客户编制科学用电建议书,助力港口企业降本增效,为企业增强竞争力,为宁波港大发展做好供电服务工作。”

  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北仑临港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北仑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临港大企业之前已完成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投入主要用在了扩大规模和延伸产业链上,在充足的电力保障下,北仑的临港企业将迎来大发展时代,北仑区“蓝色经济”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马达”让工业强区蔬果飘香

  “这几天高温,兰花娇贵,必须要在温度、湿度控制上把好关。”7月底,在宁波市北仑区春晓街道三山村九天兰业基地,职业农民李宏伟正在一遍遍地观察他的上万盆兰花。智慧农业的技术保障、农网改造带来的电能保障,让李宏伟不再担心炎炎夏日会给他的花儿带来不利影响。

  上午10点半,骄阳似火,39摄氏度的高温烤得地面滚烫,大棚里的温度却只有32摄氏度,丝毫不觉得闷热。“兰花喜欢比较干燥的环境,开电风扇是为了降低空气中的湿度。”李宏伟介绍说,午后最热的时候,大棚里的水帘就会开启给兰花降温,这些都离不开可靠的供电保障。

  在新一轮的城农网改造升级中,宁波供电公司北仑客户分中心将改造升级农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梅山供电所副所长贺晓峰介绍,通过改造升级,农村电网焕然一新,加上配备的配电智能终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高可靠性供电保障。

  依托优质供电+物联网技术,在李宏伟的“高科技”大棚里,春兰、蕙兰、莲瓣兰等几千个品种实现产业化种植,一改“高身价”走进寻常百姓家。

  微服务助“新生代”农民创业

  在北仑,近几年逐渐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从事现代农业的80后、90后。与之相伴的,还有一批致力于精准服务、优质服务的供电台区经理。在北仑区大碶街道柴楼村,一片蔬果园里一边是红彤彤的小番茄、一边是萌萌的多肉植物,1983年出生的谢宏是这片蔬果园的主人。

  谢宏介绍说,“大棚种植少不了保温、喷灌等各种设施,园区潮湿,用电安全方面尤其要注意。台区经理俞君伟跟我们是老熟人了,帮了我们这些‘农创客’不少忙。去年台风‘灿鸿’来袭,暴雨如注,短时间强降水太大,我担心大棚里倒灌进水,向北仑仑南供电所求助。他们很快帮我接好临时电源,排水泵及时将积水排出,避免了损失。”

  如今,经历创业初期投入大、产出慢的阵痛后,谢宏的果蔬专业合作社已经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说,咱们这里工业发达、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去了,“农创客”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北仑春晓街道民丰村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传统村落,2014年,民丰村开始修整村落开办民宿民居旅游。各类管道入地、整理鸡舍、猪圈,污水统一处理达标排放。经过一系列措施,这个浙东沿海的古渔村面貌焕然一新,新鲜绿色的传统美食和安静闲适的乡村生活,让民丰村的民俗旅游一下子火爆起来。

  村委主任周振林说,民俗旅游开办这么成功,坚强的供电网络是重要保障。梅山供电所通过线路移杆、改造接户线等多种措施美化村庄环境,有力推动了民丰村民宿经济的发展。村民们高兴地说,通过供电部门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村民闲置的老屋修葺一新又有了新用途,民宿经济让这个安静的山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每当夜幕降临,繁忙的宁波港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海面波光粼粼,一艘艘集装箱货轮正在装卸货物,使用的是零污染的岸电;山上大风车缓缓转动,绿色电能通过根根银线传递到千家万户;山坳间产业化的成片农田里蔬菜瓜果散发出沁人心田的香味,高效的供电服务伴随工业强区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之路。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1日 13 版)
(责编:孙博洋、夏晓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