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接全球创新源?华夏幸福选择从硅谷着手

人民网北京10月28日电(卢志坤) 近日,由华夏幸福、《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和《英才》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6产业中国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产业源动力:全球协同与中国创新”,探讨在全球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创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释放产业源动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成功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对我国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替代和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客观上已形成了对我国制造业“两头挤压”的局面。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阶段,如何通过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如何通过产业调整升级,实现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如何充分调动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迈上更高的台阶提供新动力,都是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党中央领导强调,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这些发展理念成为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模式的理论基础。在华夏幸福产业发展集团总裁赵威看来,经济转型离不开产业支持,而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科技、资本、环境等要素必须嫁接上创新的因子,才能实现升级与突破。因此,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只有打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才能有效推动产业升级。
秉承这一思想,华夏幸福积极对接全球创新智慧,通过创新和资本双轮驱动,以产业新城为载体,推动产业集群集聚,推动全球技术商业化,为释放产业源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这是华夏幸福“全球技术—华夏加速—中国创造”的发展战略,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产业新城”的产业培植链条,推进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内开花结果。
为此,华夏幸福通过与全球创新智慧对接,促成价值链上各环节间更紧密的联系,使尖端科研与市场应用之间的技术落地转化过程更加顺畅。
作为当今世界的创新源头硅谷,它的发展历程以及经验教训在今年的年会上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来自美国硅谷的投资家兼作家阿伦·拉奥正是以硅谷兴盛历程为脉络,探讨了产业聚集与升级的动力源泉,对硅谷的未来、世界产业高端化的趋势做了预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则从对硅谷的切身观察入手,分析硅谷兴盛的核心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通过对创新产业聚集区的优劣势分析,提出了中国打造创新产业聚集区的远景展望。
对世界创新源头的更好把握,也让华夏幸福等中国企业从最初的一味向硅谷模仿学习,过渡到投资、合作甚至移植与嫁接的全方位接触模式。
随着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清华大学XIN中心等项目陆续落地,华夏幸福已与4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与30多家科研院所达成校企合作,与100多家研发机构深度对接。
此外,华夏幸福与专注于孵化器运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企业培育的专业机构——太库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目前,这一全球创新网络已覆盖6个国家与地区,在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德国柏林、韩国首尔等地设立了16个孵化器,孵化企业319家,融资总额15.3亿元,估值180亿元,产生知识产权专利512项。
为加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发展,使其早日实现在产业新城内的产业化落地,华夏幸福还从企业需求出发,为企业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包括联动金融资源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帮助入驻企业高效对接政府服务,对接华夏幸福的载体空间、产业集群、物业服务以及相关的第三方服务等。
目前,华夏幸福聚焦10大产业方向,形成了近百个区域级产业集群。截至2016年6月底,为各地产业新城累计引进签约企业超1100家,招商引资额近2800亿元,创造新增就业岗位4.2万个,成功带动产业新城所在区域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