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金融

聚焦實體經濟報道之二

習近平囑托“金融進入實體經濟”有何深意?

 李海霞 呂騫 李彤

2015年07月29日00:05    來源:人民網-理財頻道    手機看新聞

這是7月16日,習近平在延邊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稻田同村民和農技人員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相關新聞:

聚焦實體經濟報道之一:習近平寄語東北經濟振興傳遞哪些信號

17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習近平強調,要改善金融服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要改善金融服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

實體經濟水平越高,經濟實力就越強,抵抗風險的能力也越強,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硬道理。總書記此番呼吁振興東北,再提實體經濟,遞出明確信息:要搞好經濟、搞好企業、搞好國有企業,把實體經濟抓上去。

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光有血液沒有肌體,經濟活不了﹔光有肌體沒有血液,經濟也活不了。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在當下顯得更加尤為重要。

支持實體經濟是金融生存之本

實業興則金融興,支持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脫離實體經濟,金融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小微企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活躍市場、解決就業、發展經濟、促進結構調整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久以來,小微一直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與其在實體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極不匹配。

市場利率過高,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依然存在。長期以來,小微企業的生存境況一直不盡如人意——比如現有的金融資源在供給過程中,先被大型國企、地方融資平台和房地產業“瓜分”,小微企業見不到肉也喝不上湯。人民財經在“走近新常態”調查中發現,有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則比同期銀行貸款基准的利率高出10%-50%左右。

貸款政策粗放,小微貸款審批難、審批慢依然存在。有企業向人民財經反映,現行的限貸行業分類太粗以至貸款資源分配不合理——“隻要是做鞋、做紡織的,不管經營得好壞,一律限貸。”同時,有企業反映銀行的審批流程過長,“有的授信報告要3-4個月才能完成”,難以與企業需求相匹配。例如,受托支付制度要求企業在授信時就要提供採購合同,審批流程時間又長,企業不可能等得及原合同的執行,造成真放款時合同早已執行完畢。

人民財經還發現,對於金融機構,企業普遍希望其在困難時期可以有所“讓利”,並能繼續優化信貸政策、簡化信貸流程、促進公平競爭。對於政府,企業的訴求集中在解決信息對稱、放寬融資渠道、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

事實上,實體經濟得不到金融活水的滋潤便不能得到真正發展。從另一方面講,離開了實體經濟的“土壤”,資金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膨脹的現象亦會更加突出,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居民財富分配,加劇社會矛盾。

多管齊下逐步降低融資成本

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用“水”和“樹”妙喻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也道出了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本質要求。

比對最近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去年首次提出“金融活水”的概念之后,今年我國更是提出了“要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的方向和目標。

可喜的是,2015年以來,隨著我國央行連續降息和降准,既增加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又增加了貸款供給。伴隨著貸款利率和市場利率回落,我國企業融資成本也持續下降。

央行數據顯示,上半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6.5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8742億元﹔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74.8%,比去年同期高19.2個百分點。

同時,廣義貨幣M2增速從4月份的歷史低點(10.1%)逐月回升,截至6月末,M2同比增長11.8%,接近全年12%的目標。

“今年2-6月,M2貨幣乘數連續4個月上升,由2月的4.21上升到6月的4.62。”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鬆成接受採訪時透露,降准增加了銀行體系資金供給,銀行放貸意願上升,超額儲備率下降。“今年4-6月,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分別新增7079億元、9008億元和12791億元,貸款投放逐月增加。而我國超額儲備率由4月的3.27%下降到6月的2.51%。”

不僅金融機構資金供給多了,銀行願意放貸了,我國企業的融資成本更是實實在在地降了下來。

盛鬆成說,企業整體融資成本為6.32%,比上年末下降68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下降85個基點。“截至2015年6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97%,比上年末下降64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下降101個基點。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分別為5.08%、5.86%和6.48%,分別比上年末下降70個、64個和66個基點,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102個、79個和93個基點。”

虛實結合 給小微企業減負加油

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國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大部分資金來源隻能依靠銀行和風投。專家認為,從當前中國經濟結構投融資主體的需要出發,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機構體系非常必要。

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我國資本市場中主板、創業板、新三板、各地區股權交易中心等多層次的發展,既為PE、VC等機構退出投資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也為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小微企業股票、債券投資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小微企業得以從資本市場獲取廣泛的資金支持。

目前,與傳統制造業受困於銀行等間接融資渠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興服務業,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行業,正受到各路資金的追逐。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15上半年中國創業投資市場仍然保持較高熱度。募資方面,2015年上半年中外創業投資機構新募集基金105支,新增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資本量為63.10億美元﹔投資方面,半年內共發生1103起投資案例,其中983起披露金額的交易共計涉及82.46億美元,投資活躍度高於2014年同期情況。

其中,從投資案例數方面看,互聯網行業以352起交易位列第一﹔電信及增值業務期間共發生179起交易,排名第二﹔第三名為IT行業,上半年共發生投資126起。

創投市場的火熱,需歸功於股票市場的回暖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全國中小企業交易系統(簡稱“新三板”)企業挂牌火熱,被統稱為“四板市場”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規劃也日益清晰,為創投資金提供了多元化的退出渠道,直接帶動了民間資本的投資熱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行業雖然代表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未來方向,但現階段很難取代傳統制造業成為就業的主力軍。依賴間接金融渠道生存的制造業企業,仍需要宏觀調控的扶持來創造更為寬鬆的融資環境。

(責編:值班編輯、夏曉倫)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