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人民日报“共享丝绸之路”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飞越太平洋的绚丽彩带(丝路观察)

本报驻巴西记者 颜欢 丁刚
2014年12月23日00: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为纪念19世纪初远涉重洋到巴西传授茶叶种植技术的中国茶农,里约热内卢市在蒂茹卡国家森林公园的山上修建了一座“中国亭”。
  丁刚摄

  在秘鲁海拔4500米的安第斯高原上,新开发的铜矿还没有投产,中铝就为当地的搬迁户建造了一座“红色”小城。
  丁刚摄

  中信建筑为委内瑞拉建设的民居。
  颜欢摄

  中国公司正在负责巴拿马科隆港的建设。
  颜欢摄

  中电子公司建设的厄瓜多尔安全协调部指挥中心。
  颜欢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拉美

  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人们每年11月都要举行“中国之船”节,纪念16世纪从这里起锚驶往亚洲的帆船。400多年后的今天,中拉关系全面快速发展,太平洋航线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贸易线路之一。中国成为拉美地区经济腾飞的最主要动力源。丝绸之路在不断延伸、扩大,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中国与拉美越走越近,浩瀚的太平洋再也不是阻隔。

  

  太平洋航线成为全球最繁忙贸易线路之一

  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艘帆船的模型,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马尼拉大帆船”,又称“中国之船”。

  16世纪中期,一支西班牙的船队从墨西哥出发,抵达菲律宾中部,随后又在今天日本以东的海域,找到了回程的顺风,返回阿卡普尔科。

  “中国之船”是西班牙人从中国雇用工匠在菲律宾建造的,载重达30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货船。据史书记载,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这种大帆船,转运的主要货物是从中国闽粤一带运来的生丝、瓷器、锦缎和棉布等。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也传入了亚洲。

  德国经济学家安德烈·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写道,到18世纪末,墨西哥进口总额的63%是中国货,而秘鲁商人每次进货便是以百万金比索计数,相当于现在的千万余美元……

  “中国之船”运送到南美的货物,除了在南美销售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经由骡马载送,穿山越岭,再运送到大西洋沿岸,以换取欧洲的货物,从而实现了环绕地球的贸易大循环。

  今天,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人们每年11月都要举行“中国之船”节,纪念1564年11月20日“弗里亚尔·安德列斯·德乌尔达内塔”号从这里起锚驶往亚洲。

  400多年后的今天,中拉关系全面快速发展,太平洋航线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贸易线路之一。

  站在巴拿马运河的船闸上,眼望一艘艘货轮从这里缓缓驶过,我们立刻感受到亚太与美洲之间贸易的繁忙。据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统计,2012财年发自或发向中国的货物量占运河全部通过量的27.8%。中国在巴拿马运河的过船量2013年已接近600艘。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给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预期明年将完成总投资达53亿美元的运河扩建工程项目,目的是为了“适应太平洋与大西洋联通的需求”。运河扩建完成后,将大大降低中国向美国东岸、加勒比和南美等国的货物运输成本,降幅或可达30%。

  中国成为拉美经济腾飞最主要动力源

  从十六七世纪中国明代晚期,一些在菲律宾的华工就乘西班牙“中国之船”横渡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到墨西哥侨居。随后,接连不断的华工沿着这条航线来到拉美和加勒比国家。

  19世纪初,几百名中国茶农远渡重洋来到巴西,将种植茶叶的技术传播到万里之遥的南美大陆。这些茶农在登船时,根本不知道那个要航行两个月才能到达的国家是什么模样。今天,茶已经成为巴西人的重要饮品,葡萄牙语中的“茶”延续了汉语的发音。为纪念这些种植茶叶的中国茶农,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在蒂茹卡国家森林公园修建了一座“中国亭”。

  “今天从北京到里约热内卢,最快的航班只要24个小时。”巴西中国和亚太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告诉本报记者。“或许正是由于远隔重洋的距离,才更让人们对两大区域间经济与政治会有如此频繁的互动感到惊奇。中国与拉美的经济增长已不再孤立,它们密切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拉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拉关系的发展为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过去10多年拉美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国已成为这一地区经济腾飞最主要的动力源。

  卡布拉尔认为,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拉动了对资源的需求,多数拉美国家在过去10多年来依靠资源类产品的对华出口,实现了贸易盈余的大幅增长,财政状况和就业持续改善,很多贫困家庭步入中产之列,仅巴西就有4000多万人脱贫。

  “大豆原本是中国人最先种植的农作物。”巴西学者若泽·达卡瓦略告诉本报记者:“19世纪大豆被带到美洲,现在每年全球收获的2400万吨大豆,超过70%来自于巴西、阿根廷和美国,大豆成为中拉贸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据巴西《经济价值报》报道,2013年前7个月,中国累计从巴西进口大豆达1708万吨,巴西种植的2/3的大豆被运送到了中国。

  据近日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发布的《推动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报告称,在2002年到2012年间,中拉贸易额增长了20倍,从120亿美元跨越到25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巴西、秘鲁、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这期间,受中国经济强势推动,拉美地区出口增长了25倍。

  在巴西北部淡水河谷的矿山,记者看到,成色优良的铁矿石源源不断地通过传送带运往港口,从那里装船运往中国。淡水河谷铁矿石和战略执行总裁马定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淡水河谷对华贸易的40年和巴西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同步,更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步。“在过去的40年中,我们向中国运送了6200批(艘)、近11亿吨铁矿石。这些铁矿石足以建造9.6万座埃菲尔铁塔和1.7万个鸟巢体育场!”

  在秘鲁海拔4500米的安第斯高原上的小镇莫洛科查,新开发的铜矿还没有投产,中铝就已经为当地的搬迁户建造了一座“红色”小城。高原灿烂的阳光下,一排排红顶住宅在雄浑苍莽的群山映衬下,显得秀丽无比,它与不远处灰暗破旧的土坯老城形成鲜明对照。“西方企业在这里开采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哪家公司会为老百姓做这样的事情。”一位当地秘鲁学者对本报记者说。

  在玻利维亚高原,记者走访的矿区距离首都拉巴斯约300公里,来回车程耗费了近10个小时。但这样的“苦旅”,中国员工们每月都要经历两三次。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峰告诉本报记者,恶劣的生存环境增加了当地居民脱贫的难度,驰宏在这里开矿,也希望能够为当地百姓创造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秉着这种中国理念,驰宏公司在5000米海拔的高山上为当地百姓改建了学校,还修了公路。按照公司的要求,每个在矿区工作的员工都要定期到周边社区走访,给矿工的孩子们送去文具和生活用品。记者随同中国员工去当地居民家走访,发现他们不仅能用当地语言与居民交流,互相之间还十分熟稔。

  铁路将中国与拉美再次紧密相连

  修筑铁路是早期到达拉美地区的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之一。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用血汗铸成了贯穿秘鲁中部和南部的几条铁路。秘鲁诗人胡安·阿罗纳在他的作品中写道:“没有一个你找不到中国人的地方。”勤奋的华工为秘鲁最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0多年过去了,两个地区的发展再一次被铁路联系在一起。

  今年7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会见秘鲁总统乌马拉时明确提出,要共同建设贯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洋铁路,促进双方经贸合作。11月,中秘两国元首在北京共同见证了中国、巴西、秘鲁三国有关部门设立“两洋铁路”联合工作组等合作文件的签署。

  “基建是中拉合作的新兴领域”,巴西瓦加斯基金会经济学家利亚·瓦尔斯·佩雷拉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未来中拉合作将不断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制造业和基建领域的合作,将会不断改善双方以往主要依赖大宗商品的贸易状况,使双方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佩雷拉说,拉美经济借助中国的拉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发展的瓶颈——陈旧、低效的物流系统难以承受越来越庞大的贸易量。

  巴西发展、工业和贸易部长毛罗·博尔热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都知道安第斯山脉地势险峻,要在这个地区修建铁路实属不易,因此只有中国的技术和经验能帮我们完成这个宏大工程。”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拉美的基建施工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巴拿马等国,中国企业承建的公路、港口、大坝、住宅区和度假村等项目,不仅改善当地的基建水平,还逐步树立起了一整套先进的国际标准。

  在阿根廷,南美洲历史上最早建成的地铁线,跑起了“中国制造”的列车。在里约热内卢因同名电影而闻名遐迩的“中央车站”,老旧的列车已被换成了中国造的轻轨列车。

  25岁的里约市民特蕾莎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告诉记者,新列车的造型流畅,“最重要的是有了空调。在里约这种夏天高温有时超过40摄氏度的城市,因为有了空调,上下班的时光也开始变得很享受了。”

  巴西《经济价值报》的评论称,“中国制造”让里约地铁提升了承载能力,解决了时常延误的问题。自中国列车投入运营后,里约城铁公司的乘客投诉量骤减48%。而巴西《环球报》的评论则认为,中国车辆改变了里约人的出行习惯,不仅城铁的使用率提高了40%,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大大提升,而且乘客在崭新整洁的车厢内也更加注重个人举止,不再乱扔垃圾、大声喧哗。

  “汉语热”伴随贸易热在拉美不断升温

  “中国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同时也让秘鲁在文化领域获益匪浅,”美国历史学家瓦特·斯图尔特这样写道。而在当代,中国文化也在实实在在地吸引着拉美青少年。“汉语热”伴随着贸易热在拉美不断升温。

  2014年5月,孔子学院拉美中心在智利落成,总统巴切莱特专门发来贺电:“建立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有助于智中两国在密切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智利人民对中国悠久文化的了解。”这是继美国中心之后,孔子学院在海外设立的第二个地区中心站点——谁也没想到,在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遥不可及的拉美,竟然有这么多人想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

  就在这种“不可置信”的快速发展中,美丽的巴西女孩施茉莉赢得了2014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的冠军。“我一开始都没敢想。”里约孔院中方院长乔建珍对记者说:“传统上,亚洲地区和美国的中文教学实力更强,而巴西缺乏中文教学的传统和资源,可是巴西人学习汉语的热情确实震撼了我!”

  记者采访乔建珍时,她正在外地出差。“整个11月,除了4天在里约,其他时间都在不同的大学做讲座。”她略带疲惫却难掩兴奋地告诉记者:“拉美的大学校长们还真是认可我们的工作。很多大学明确表达了想开设孔院的意向,很有积极性!”

  在智利,中国科学院在天文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走出去”的步伐,与智利建立了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并开始搭建以智利为中心,辐射南美其他国家的长期、稳固、互利合作的天文科技平台。身处加勒比海的古巴人开上了中国制造的电动轿车。智利人用上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太阳能设备发出的电能。巴西科学家通过“中巴资源卫星”分析亚马孙地区环境变化的数据。明年1月,中拉论坛首届部长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交流,像连接太平洋两岸一根根坚实纽带,将中国与拉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拉加经委会执行秘书阿莉西亚·巴尔塞纳对本报记者说:“中拉正在进一步加强文化、科技等软实力领域的交流合作。这是最具活力和潜力,并关系到未来长足发展的重要领域。”

  未来5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并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中方提出了2016年举行“中拉文化交流年”的倡议。

  中国和拉美携手走向未来,古老的“丝绸之路”正焕发出绚丽的青春光彩。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23日 13 版)
(责编:杨曦、杨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