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从“将就”到“讲究”(记者手记)

林丽鹂
2016年04月22日03:3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电饭煲,火了。

  中国游客赴日本爆买电饭煲,均价几千元,动辄上万元。韩国想分杯羹,对中国游客“买锅送米”,还请红遍亚洲的“都教授”为福库电饭煲代言。国内企业也不甘示弱,格力发起“董姐请你吃饭”的活动,推广国产电饭煲;小米玩起跨界,为“米粉”做起了米饭;传统电饭煲品牌美的把战火烧到日本东京,并收购了东芝家电。

  老妈看着这热闹的电视新闻,也觉得家里用了快10年的电饭煲该换了,并且特意嘱咐我:“这回得选个好的!”

  “把生米煮成熟饭”,电饭煲的功能很具体。过去,收入不高,要选便宜的,能“将就”就行;现在,收入高了,就变得“讲究”了,要选品质好的。像老妈这样的普通人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实践着“消费升级”。

  中国市场这么大,“新消费”实在诱人,国企发力,外企垂涎,民企奋起,小小的电饭煲只是竞争的“头炮”,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引爆点。消费者究竟会把钞票投给谁?答案就是老妈说的那句:“选个好的”。

  我在走访电饭煲企业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制造要撕下“廉价”标签,贴上“品质”标签,升级为“中国质造”,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努力:

  其一,在生产加工上要“精”,品质制造。很多产品,不见得技术含量有多高,关键是要做精、做细。比如日本的“南部铁器”,主要靠坚持了几个世纪的传统手艺,把普通生活用品做成了堪比艺术品的精品。一线生产人员用自己的匠人精神,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其二,在研发设计上要“新”,品质创造。有人说,“中国制造”境外一日游、贴上“洋标签”,价格就“噌噌噌”地上涨。这里有一个误区,能制造出来不等于能发明出来,“洋标签”背后是别人的知识产权,这就像iPhone是苹果公司的而非富士康公司的一样。想真正拥有自己的品质商品,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技术人员能多用匠心,会发明创造,追求创新无止境。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2日 18 版)
(责编:王政淇、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