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人民日报调查制度性交易成本:暗藏“灰色地带”

2016年05月09日09:14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最近,“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干了件大事儿。我们派出强大的记者阵容,分赴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和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对53家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状况展开了深入调查。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多家企业表示,最难降又最应该降的成本,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因为,原材料成本占比大,但近年来价格基本稳定;人工成本上升明显,但这是大势所趋;而制度性交易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还暗藏着“灰色地带”,正成为当前企业的最大困扰。

什么是制度性交易成本?

先让经社君做个小科普,什么是制度性交易成本?

简而言之,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叫体制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因此,这是企业自身努力无法降低的成本,只有依靠政府深化改革、调整制度、政策,才有可能为企业减负。

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中,“降成本”位列其中,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又是降成本组合拳中的第一招。

那么,为什么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呢?

“中国经济能成功跻身世界前列的真正秘密,就是通过改革开放,系统、大规模地降低了我们的体制成本。但是在高速增长当中,我们在其他方面的体制成本就像很多成本曲线一样,下降以后又升上去了。如果不把这条成本曲线向下推,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就会受到损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系统性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渡过难关、争取中国经济更好未来的关键所在。

降成本的好政策落实有多难?

“降成本难啊,拿着红头文件找不到庙门。”前不久,郑州一家服饰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先生被泼了一盆凉水。

原来,今年3月,郑州市政府下发了《郑州市降成本优供给推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取消了工业企业厂区范围内容积率、厂房高度的上限指标限制,并且鼓励多种形式的出让。

王先生拿着文件,兴冲冲地跑到规划局,想调整一下厂房规划,把部分工业厂房出租。

谁知,办事人员却说:“我们没收到这样的文件,办不了。你让市里专门给我们发一个文件,就给你办!”

“上面政策和下面落实有时是‘两张皮’。去省里市里开会,企业觉得很温暖,开完会回来却发现不少事情推不动,基层办事效率比较低。”王先生有点无奈。

王先生的经历并非个案。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部门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约600项,提前两年多完成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调查中,八成以上的企业反映,多次简政放权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所下降。然而,也有一些简政放权举措在落实中被困在“最后一公里”,有时甚至导致好政策成了“空头支票”。

减负政策为啥成“空头支票”?

经社君调查后发现,由于这些原因,减负政策沦为“空头支票”,让企业家们感觉好政策只能高兴“三天”。

1、基层底子薄,部分权力下放后“接不住”或“不想接”。

受访企业普遍反映,取消审批事项对企业降成本帮助很大,但有时还是没有“松绑感”。审批权从国家层面下放到省、市、区,但审批事项往往没有减少,企业经常会面对基层办事人员少且没有能力办理的状况,有时甚至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扯皮”。

“有的审批权从省里下放到县里开发区后,工作人员干脆对企业说,‘我们还没弄明白呢,你们先等着吧’。可是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哪儿等得起啊。”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如此感慨。

2、松绑表面化,似乎带来了便利,但实际上企业成本没有降。

近年来,行政服务大厅在各地兴起,目的是让企业办事少跑腿更快捷。

不过,在企业看来,“一些服务大厅只是一个领表格的地方,真正办事还得去这局那局,盖几个章还得跑几个地儿。”

本是提高效率的一些网上申报,也让企业直言“耽误时间”。调查中,河南一家食品企业以某项工商年检为例说,“以前要准备好材料跑到工商局现场办理,现在网上申请就可以了。看起来省事了,可网上申请要30天才能批下来,以前跑一跑反倒一周之内就能办完事。要知道这类审批年检,每年企业有几十项,要是每项都要30天,这一年就别搞生产了。这时间成本不也是成本吗?”

3、文件缺细则,政策出了一箩筐,企业仍只能画饼充饥。

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落实难,也有缺少配套细则和具体措施的原因。中国一拖财务总监姚卫东坦言,一些降成本的好政策,因为没有细化,对企业来说犹如画饼充饥。“比如驻外合资企业境外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开,这是大好事。但是人民币资金池、外币资金池与企业税收等政策如何衔接没有配套细则,企业根本不敢做。”

(记者白天亮、王政、陆娅楠、左娅、刘志强、赵展慧报道)

本文同时刊登于人民日报2016年5月9日17版经济周刊版

(责编:王子侯、夏晓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