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深圳注入持续动力

5月深圳,阳光明媚。活力热力,扑面而来。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四个白色大字分外醒目,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设计为核心的高端科技园,一期年产值就可达800亿元。
很难想象,2011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年产值两三亿元,由农民房、旧厂房构成的低端制造工业区。4年过去了,这里成为传统工业“凤凰涅槃”的典范,也是深圳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缩影。
深圳市日前公布了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全市生产总值3887.90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2014年、2015年同期提高1.1个、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和全省增速1.7和1.1个百分点,实现“十三五”首年首季“开门红”。
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圳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动力。“这得益于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咬住‘转型升级’不放松,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
4个“90%”,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
当地时间5月5日,世界知名创新中心——以色列特拉维夫,迎来了一批特殊的中国客人——深圳光启科学在这里成立了全球创新共同体基金和孵化器,总投资3亿美元。
状似太空船的“云端”号、像高背椅的马丁飞行包……这些天马行空、创意惊人的产品,都来自深圳光启。
作为深圳颇具代表性的创新企业,光启的发展折射出深圳创新的普遍路径:一开始就是颠覆性的,并积极参与世界顶尖的竞争与对话。
“深圳这样的企业很多,每次去看,都有许多新鲜的东西。”深圳市长许勤说,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企业,才知道市场要什么。“市场是推动创新的动力之源,也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
的确,深圳的创新“爆款”层出不穷:柔宇科技,研发出厚度仅0.01毫米、世上最薄的柔性显示屏;光峰光电造出第一台百吋激光电视、第一台20000流明电影放映机;汪韬关于飞翔的梦想,已随着大疆的无人机飞向世界……
截至目前,深圳有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有5524家,彰显这座城市强大的创新实力。
“企业往往能够平衡技术和产业化的关系。”大族激光董事长高云峰说,企业是从市场的真实需求出发,要让做出来的东西都派上用场,必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如今,大族激光已拥有全球前二的市场份额,苹果、三星都是它的客户。
在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看来,市场需求就是创新的动力。“快速、安全、耗能低就是新能源车的市场需求。”需求的不断提升,驱动企业不断革新、精益求精。
13年来,比亚迪研发经费投入高达200亿元。目前,比亚迪能够生产出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百公里油耗2L以下的新型动力车。2015年,比亚迪销售新能源车6.17万辆,居全球第一。
在超多维展厅里,足足占满一面墙的核心专利证书令人印象深刻。申请各类专利700多项、平均每年在全球范围申请量超过100项,“在产品诞生前,专利就是我们的收入途径。”超多维董事长戈张说。
光启6年来申请专利总量超过3200件、光峰光电在全球拥有将近700项专利……在深圳,一张张专利证书成为众多企业创新的“勋章”,积累成了深圳独步全国的专利传奇:
2015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同比增长40.84%,平均一天诞生46张专利;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4.05%,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在深圳,流传着一段非常经典的任正非与马兴瑞的对话。
任:“书记,创新是我们企业的事,你别管。”
马:“不,我们给你们创造创新环境,保护你们的知识产权,为你们提供创新的资金支持。”
马兴瑞说,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这“四个90%”,也正是深圳创新的活力所在。
减法换乘法,服务型政府激发活力
“深圳高效、便捷的服务让人难忘。”维示泰克CEO陈文娟回忆,2010年底她来深圳申请留学归国证明,几份简单的材料、3分钟时间就完成了办理。“当时我就决定要留在深圳。”
“审批越来越少、服务越来越好。”许勤表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我的理解,是要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活力的‘乘法’。”
简政放权,为创业、创新提供高效服务方面,深圳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商事登记证度改革。
“原来需要跑五个部门、花一两个月时间,现在的网上一次申请三个工作日即可办理完毕。” 中智仿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洪影表示,作为改革后登记的商事主体,便捷的服务帮他们节省了时间,把握了商机。
权力的精简,让市场“松绑”,极大激发了深圳创业、创新的热情。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深圳累计实有商事主体214.1万户,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199户,其中新增股权投资企业2.5万家。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如何更好地服务好企业创新,也成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孜孜以求。其中,前海国税局率先与地税局共建办税厅,实现无缝连接,共享大数据,让企业不再“两头跑”。同时,前海国税局还率先采用“互联网+税务”的模式,有力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截至2016年3月底,通过电子办税完成发票等事宜的次数累计超164万笔,占前海自贸区总业务量的83.78%。
缺资金、缺人才、缺资源,是企业面临的三大难题。深圳率先建立起完备的综合创新体系与制度体系。
财政支持,最为直接。从2009年起,深圳每年投入35亿元,鼓励互联网、生物、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4年起,深圳每年又拨付15亿元,发展生命健康、机器人、航空航天等五大未来产业。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手段支持企业发展。”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中,政府通过与银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导银行投资创新型企业,并为其可能产生的坏账提供风险补偿。截至目前,深圳通过5000万元的贴息和补偿资金,撬动了23亿银行资金。
深圳还加大创新奖励力度:著名科学家命名并牵头组建的科学实验室,可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深圳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设立100亿元市级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这些实打实的政策,对大企业、小企业都很有帮助。” 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说。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为招才引智,2010年起深圳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63个、“海归”人才近6万人。
“孔雀计划”不仅填补了深圳高端人才的稀缺,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了资源。深圳提出,未来深圳市级财政每年将投入不少于10亿元,深化及拓展“孔雀计划”。
为高端人才扎根解除后顾之忧,深圳为各级“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新引进人才”提供公租房申请资格、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其中,“杰出人才”可获600万元的奖励补贴,或面积200平方米左右住房免租10年的优惠。
“十二五”期间,深圳建起了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1283家,为整个深圳的创新驱动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支撑。
四创联动,培育社会创新生态
昔日小渔村,正是凭借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创新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创新已融入深圳城市的血脉。
据统计,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强度比肩韩国。2015年,深圳互联网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6972亿元,增长16.1%;生命健康等五大未来产业规模约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700亿元,增长12%。
深圳柴火创客空间,挤满了年轻人。他们或低着头在稿纸上描绘创意蓝图,或用锤子镊子细细搭建模型,或与同伴小声讨论一个新的点子……身后的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产品、图纸,你不知道哪一个将会羽化成蝶,成为下一个影响世界的产品。
“来到深圳,我感觉自己像长出了翅膀,创业的血液在沸腾。”年仅24岁的李帛伦就是一个大学生创客。2012年,他从深圳大学休学创业,如今,他创办的青木网络已经估值1.5亿元。
这些年,各种孵化器、创客群体,在深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5年,深圳全市各类孵化载体超过120家,在孵企业5870家,从业人数21万人。到2017年底,全市创客空间数量有望达到200个、创客服务平台50个、创客逾10万人。
此外,深圳“从娃娃抓起”,开发近300门中小学创客课程,建设创客工作室,资助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2015年,举办国际创客周,开展14场主题活动,吸引全球创客参与。创新文化、创客空间、创客群体,为深圳创新驱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马兴瑞表示,深圳将为广大青年创业者实现梦想提供政策支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需要更多成功的创业,需要更高质量的创新。”
201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把创新环境、创业计划、创投资金和创客活动联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力量。”
许勤表示,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四创联动”,就能最大程度上聚合资源,让创新不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使创新在结构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圳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批示精神,把深圳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产业化能力最强、市场化环境最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硅谷’。”马兴瑞说。(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