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自贸账户实现融资额逾5600亿元
新华社上海9月7日专电(记者何欣荣、王涛)记者日前从央行上海总部采访获悉,截至2016年6月底,企业通过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获得的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5681亿元,人民币平均利率为4.12%(当前国内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4.35%)。
作为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基础设施,自由贸易账户启动以来运行平稳,服务实体经济的效应不断凸显。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已有45家金融机构直连自贸账户体系,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5.5万个,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6.7万亿元,服务2.5万家境内外企业。
“自贸账户实现了‘惠实体’‘促改革’和‘防风险’三大主要功能。”央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副主任施琍娅介绍说。所谓“惠实体”,是指自贸账户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结算效率,使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自贸账户首次出现同业拆借负利率现象,这表明自贸账户高度接轨国际经济、灵敏反映市场价格变化,境外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已经传导至我国。
“促改革”方面,自贸账户搭建的“电子围网”,为自贸区率先推进金融重点领域的改革营造了风险可控的环境。除了跨境贸易融资、跨境担保、跨境并购等产品和服务,自贸区的跨境债券业务也即将启动。
“防风险”方面,自贸区通过分账核算管理,有效防范了金融开放过程中跨境资金流动对境内市场的冲击风险。
去年10月底,央行等部门发布自贸区“金改40条”,并于当年12月公布首项实施细则,瞄准外汇管理改革。施琍娅表示,外汇管理改革对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是一个给力的支持。“比如企业在境外收购,可以使用境外融资。不但融资成本低,资产和负债在币种上也是匹配的,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统计显示,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上海自贸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0余项金融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央行和外汇部门已经把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十六项金融制度推广至其他自贸区和全国,涉及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和支付结算五大方面。银监会将简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高管准入等四项制度在国内其他三个自贸区不同程度地复制推广。保监会将保险业简政放权、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业务等政策复制推广至国内其他三个自贸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