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行业大佬”回乡做村官

2016年09月10日09:24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行业大佬”回乡做村官

  短短9年时间,佛山市南庄镇紫南村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9年前的紫南村村民人心涣散,村务管理水平低下,村委会没有凝聚力,上访率之高居全镇之首,是广东省有名的“上访村”。而如今,当地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怕没车没楼,就怕没有紫南户口。近日,记者走进紫南村,发现当地民众把村里的变化归功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

  走村串户当“学生”

  潘柱升曾经在野战部队当过兵,退伍后在贵州经商。他接手改制中的果蔬批发市场,将其建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集散能力最强的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潘柱升还创建了被业界称为贵阳家居市场“航母”的西南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他被评为“贵州省先进民营企业家”,他的企业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贵州省民营企业先进党支部。

  就在他生意风生水起的时候,来自家乡的镇领导找上门来,三次邀请潘柱升回紫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前两次,潘柱升都婉拒了。

  潘柱升说:“企业正如日中天,怎么能说走就走?怎么对得起股东?怎么对得起那么多的经营户?更重要的是,我本来就没有从过政,如果做不好,会误了紫南村的大事。”

  第三次,镇领导跟他讲起了党性,讲起了乡情。“老潘,你有二十几年党龄,但在家乡需要你站出来时,你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党性。”一位朋友问他:“潘总,你创立了自己的大事业,那么就等于实现自我了吗?如果能够为家乡人民做点事,那你就真的了不起。”

  潘柱升那颗赤子之心在燃烧,他决定回乡大干一场,决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好家乡的人民。

  然而,回乡后伴随而来的,却是来自父老乡亲的怀疑与不信任。“外面那么大的产业,还肯回来当村官?”也有人说:“村官可不是做生意,治村不比开企业简单啊。”

  为消除村民的疑惑,潘柱升召开了村民大会,郑重作出“四不”承诺:任职期间,自己不在村里租一寸土地、不在村里办一家企业、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一个亲戚。

  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后,潘柱升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拿着笔记本和笔当起了“学生”。短短3个月,他走村串户,走遍了全村每一个家庭,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们的心声。

  以“甲方思维”发展经济

  紫南村一直未被开发的大片土地吸引来了众多知名企业,世界500强、上市企业等纷纷落户,佛山市唯一一家民营二甲医院绿康医院也建在紫南村。

  “我自己在外省打拼多年,了解企业家选址关心什么、担心什么、需要什么。我在贵州的主业是物业管理,要招商引商,要营运推广,知道如何与进入场地的经营户相处。”潘柱升以甲方思维,想企业之所想。

  潘柱升积极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有关事务,为企业排忧解难,还积极推介紫南村的地理和人文优势,赢得了发展机遇。在他的推动下,紫南村规划建设了“员工村”,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办公和居住环境。

  在分享发展红利方面,紫南村在全镇率先开展与镇级医院合作推行门诊二次医保,本村村民凭身份证到镇级医院和属下社区卫生站看门诊或住院,医保范围的药费、床位费等全免,只需缴交4元的挂号费,住院一年只需花费400元。

  紫南村还在全镇率先实现全民参保,为没有挂靠单位的村民购买社保,为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750元养老金,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把乡村当作城市来建设

  “我从来没把紫南当成农村,一直认为要用城市的标准来建设。”潘柱升说:“规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产业的规划、城市的规划、制度的规划和文化的规划。”紫南村一直按照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有的紫南村都有了,但城市却没有紫南村的田园风光。

  “紫南原来没有公交车,公交公司说人流不够而且没地方停车,我们就与他们达成协议,村里划出10亩地来停公交,但公交公司必须开辟3条直达市区的线路。诸如这些,我们会按城市的标准要求自己,让城里的设施在紫南村落户下来。”潘柱升说。

  紫南村确立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形成了四个专业市场,包括紫南商贸城、佛山最大的水暖器材城佛山国际陶瓷卫浴城、佛山最大的物流基地易运物流基地和佛山第一个以海鲜为主题的广场紫南海鲜广场。这四个专业市场的人力需求同时带动了一条餐饮链,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

  村委会的管理必须要靠“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9年来,紫南村制定了300多条村规民约,涉及到土地管理、物业管理、宅基地和宅基房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等等,”潘柱升说,“好的村规民约要得到村民的认同,在执行过程中让人感到舒服。”

  紫南村建设有紫南赋文化广场、紫南村史馆和仁善文化长廊。每年1月1日是紫南村的八公里长跑节,9月28日大家集体诵读《紫南赋》。……潘柱升自豪地介绍紫南村何以成为仁善之村。“我们不仅在物质上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精彩。”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袁野

  统筹 李强

(责编:杨波、沈光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