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谋求多元发展  做强做优服务  发展智慧经济

青岛港:逆势拼出好成绩

本报记者  刘志强
2016年10月04日04:0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港口,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港口发展,同宏观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大势紧密相联。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低迷、货物吞吐量增长有限,港口企业难免受影响。

  就在港航业陷入低谷之际,世界第七大港、我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青岛港却实现了逆势上扬。今年上半年,他们完成货物总吞吐量2.21亿吨,同比增长6.1%,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走进胶州湾一探究竟。

  码头能力趋于饱和,同质化竞争加剧,如何突破重围

  拼战略:立足主业、多元发展

  仅仅两年,员工人数从57人增至2000多人,自有及社会挂靠车辆超过5000部,年收入提高至20多亿元——青岛港国际货运物流公司(青港货运)的诞生与成长背后,蕴含着青岛港战略转型的新思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装卸仓储主业,而是要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实现多元经营。

  青岛港立足主业、发挥优势,延长产业链,同时实施金融、互联网和国际化“三大战略”,创造新的利润源。正如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所说,青岛港发展不能简单地靠量的积累,而是要推进智能化、国际化和绿色环保发展。

  ——抓市场痛点,打造全程物流。

  “市场好时,运费单价差个几毛钱没人在乎。现在,多花半毛钱客户也不答应。”青港货运公司总经理李武成说,以前港口物流都是社会企业各自为战,效率不高,还推高了物流成本。

  市场痛点就是新的增长点。在整个物流链中,港口承上启下,拥有码头、货源、传播、信息等优势资源,有能力扮演“整合者”。

  ——占信息优势,做大金融板块。

  “2012年以来,货押贷款业务逐步兴起,但常出现货物重复质押、货权不清晰等问题。”青岛港财务公司副总经理贾卓鹏说,作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集散地,港口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开展第三方监管上独具优势。为此,他们与银行合作,搭建起“银港通贸易融资信息平台”,“一举三得”:银行得以随时监控质押货物状态、保障了信贷资产安全,货主得以更快地获得融资,港口也拓展了金融服务功能,还反过来稳定了货源。平台上线一年多,已有10家银行上线,融资授信额度达6亿多元。

  ——靠天然便利,做强临港产业。

  港口发展临港产业有着天然便利。青岛港顺势而为、筑巢引凤,先后吸引中国中车、青岛钢铁、海湾化工等企业入驻港区、临港兴业。原先在内陆设厂的渤海农业公司,看中每吨进口大豆物流成本能节省70元的“红利”,也将生产线搬来海边。此外,青岛国际邮轮母港还于去年5月起开放运营,一年即运营56个邮轮航次、旅客5万人次。

  ——借开放东风,拓展国际空间。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青岛港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昂首阔步、扬帆出海:与中石油合作,向缅甸皎漂港原油码头输出技术和管理;联手马士基集团,合资运营意大利瓦多利古雷港码头等项目,实现资本海外输出;与18个港口成为友好港,“朋友圈”遍及欧亚非。

  规模技术已领先,如何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

  拼服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董家口,青岛港最年轻的港区,却拥有令人羡慕的自然条件——离岸1000米,水深就能达到25米,非常适合大型船舶靠泊。在这里,青岛港建起中国首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

  “人无我有”的码头条件,让青岛港收获了别人抢不去的吞吐量。近几年,他们还相继建成了45万吨级原油码头、22.5万吨级邮轮专用码头,做到了“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

  装卸是港口的传统主业,也是多元发展不能丢掉的根基。“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港口已在规模、技术等基础设施上领先世界。”青岛港集团总裁成新农认识到,港口作为服务企业,必须围绕客户需求,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人有我强”。

  让客户更省钱。来到董家口港区散货码头,一车车焦炭正通过皮带“扑向”集装箱。“焦炭产品易碎易损耗,按传统工艺,装船会有4‰左右的损耗,而进入全密闭的集装箱后,则能实现零损耗。”一家焦炭供应商的物流部经理方先生算了笔账,若全年通货10万吨,“散改集”可减少货损400吨,一年减损20多万元。目前,为满足高货值货物的装卸需求,青岛港正将“散改集”扩至更多货种。

  让客户更省心。“过去港口只是转运枢纽,现在我们利用广阔的堆场,在港口就地把不同的矿种按比例和品位混合好,客户拉到厂子里就能直接用。”董家口矿石码头公司经理杨风广说,去年7月为巴西淡水河谷开展了首票混矿业务后,这项业务吸引了大量客户洽谈采购。

  让客户更便捷。目前,青岛港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开通了遍及世界各地的170条航线,居北方港口第一名。今年以来,青岛港的国际中转量增长20%。他们还建设了覆盖山东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的11个内陆港,使广大内陆客户也能享受来自千里之外的贴心物流服务。

  过去靠技艺,如今靠信息化智能化“事半功倍”

  拼效率: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

  来到青岛港前湾港区,自动化码头建设正加班加点,年底有望投产。将来,在这座亚洲首座全自动“无人”码头上,很多工作坐在总控室里敲敲按钮就能完成。

  “除安全规范要求的必须由人工监控操作的环节外,码头作业将全部实现自动化。”新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总经理张连钢说,码头投产后,年吞吐量将达300万标箱,经济性、装卸效率、自动化程度均将全球领先。

  效率,效率,效率就是效益!

  对于效率,青岛港人有着不懈的追求。信息化智能化擦干了工人的汗水,实现了事半功倍。“针对港口实际,我们先后开发了100多套应用系统,再造业务流程。去年4月,还完成了智慧港口规划。” 青岛港信息中心主任庄开宇说。

  用智慧提升效率的案例,在今天的青岛港比比皆是。

  通过计算机全程智能调控,码头作业管理精确到每个装卸动作,还可动态调整停靠泊位,大大提高泊位利用率和装卸效率;依托手持终端等互联网技术,理货、库场管理、地磅等传统业务实现了无人化;启用无人闸口,拖车司机从打卡进场到提箱出场的时间由半小时减少至十几分钟,集港效率提升60%……在国际航运巨头发布的世界港口效率排行榜上,青岛港的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连续保持第一。

  敞开辽阔的胸怀,拥抱湛蓝的大海。青岛港正昂首向前,走向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04日 02 版)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