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师邓志文:误打误撞来到瑞丽 成就“独门绝学”
已过寒露节气,地处中缅边境的小城云南瑞丽仍酷热如暑,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独特的资源优势,“两头产业”——石头、木头让瑞丽吸引力持续不减。
走进志文红木家具展示区,桌椅上那些图案,无论是雕龙刻凤的浮雕,还是镂空的透雕,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透着灵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美与韵味,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呈现。志文木业的“当家人”邓志文指着展示区内的红木家具对记者说:“用传统的卯榫结构打造木器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最具‘中国味’,我要把这样宝贵的技艺传承下去,使之在创新中发扬光大。”
初次见到邓志文,黝黑的皮肤,品着普洱,若不是一口浓重的广东口音,他和瑞丽本地人并没有两样。邓志文出生于木雕世家,从祖父辈开始就从事木工雕刻。作为金漆透丝雕的创始人,邓志文成为德宏州红木家具行业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获得多个奖项,多个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1985年,邓志文第一次来到云南瑞丽。说起到瑞丽的经历,还颇有些巧合。邓志文说,当年来到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向路人打听怎么才能去景洪,而指路的老大爷误听成他要去“德宏”,便热心地介绍邓志文搭上了熟人开往德宏芒市的班车。“当年德宏还没有机场,在解放牌‘大巴’上熬了几十个小时,终于到了瑞丽。毫不夸张地说,坐车坐到大腿抽筋,屁股‘抽筋’。”他回忆。就这样,邓志文误打误撞地来到了瑞丽。
瑞丽红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2011年以前,邓志文都在从事原材料转运销售。看到别人雕刻的红木家具,邓志文有些“手痒”,何不自己开设红木家具工厂,根据自己喜欢的器形和工艺制作红木家具?这个决定在老家炸开了锅——家人竭力反对,“你一个外地人背井离乡,在瑞丽扎根谈何容易。” 家人甚至表示,要在瑞丽设厂,不会投入一分钱资金,也不会提供任何技术支持。顶着压力,忍受艰苦的条件,邓志文开始租地租房办起了小作坊。刚开始起步,邓志文从选材到设计一点点干起。“工艺这个东西比较复杂,没有父亲的指点,又不能违背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一切都只能咬牙坚持。”
如今红木行业也面临洗牌,不少企业相继倒闭。邓志文坦言,唯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得以发展。偶然的机会,邓志文了解到唐代便有了漆雕,一个突破性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将漆雕、传统的阴雕,再结合细腻的玉雕技艺都运用到红木雕刻中。
如何让生漆能渗入到红木的每一个“毛孔”里,邓志文做了多次尝试。无数次的尝试后他发现,化学漆质地较脆,无法用于雕刻且不环保——只能寄希望于植物生漆。于是,光熬制植物生漆这一道工序,邓志文反反复复地摸索了近两年时间。终于,邓志文的尝试成功了!
“此种技艺雕刻的图案,既有明暗之分,在光线的作用下还能呈现出立体的效果。”邓志文解释到。国内的红木专家看到邓志文的作品后,大为赞叹,将此种技艺命名为“金漆透丝雕刻技艺”。经过不断地革新升级,使得此种技艺雕刻的红木图案更加细腻、形象逼真。
邓志文的创新也曾受到一些同行的非议,他的创新在他们眼里成了“乱搞”,“创新有风险,创新就意味着失败”的话曾不绝于耳。
“两年前的红木市场是以原木的材质来决定成品的价格,而现在则注重工艺、器形和文化。”邓志文认为,目前的红木市场已逐渐回归理性,对工艺、文化的要求很高。
邓志文说,红木家具是一个生产周期漫长,积压资金的行业。“一套家具的生产过程,要经过开大料、烘干、选料、开榫、雕花等10多个环节,成品最快需要四个月,最慢则需要六个月。” 在邓志文看来,做工艺的人要有“一根筋”的工匠精神,既能继承传统的技艺,又能突破创新,要不浮躁,一丝不苟,不能有只重盈利的短视。
2015年,邓志文曾受国家文化部邀请参加全国非遗传承人交流活动,“志文红木”也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单位”;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永久收藏。邓志文还获得了“中华木作世家”称号,而全国仅有四家。
“在我们木雕界,照猫画虎的很多,这些都使木雕失去了灵魂。”邓志文一直打算招收徒弟,将金漆透丝雕刻技艺传承下去。但此举遭到父辈的强烈反对。在父辈看来,行业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例子不少见,也不乏有“教会徒弟砸了招牌”的事情。邓志文说,在他的老家广东佛山,自家的木雕技艺是严格按照“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承下去的。
最终,邓志文还是顶住了压力,从全国各地招收了30多个有一定雕刻技术的学徒。用邓志文的话来说,这些学徒必须具备雕刻的“本科”学历,人品要好,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能吃苦、能钻研。
对于邓志文而言,瑞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在他看来,这里民风淳朴,当地政府对外来企业也非常重视,创造了很好的创业环境。如今,邓志文的红木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工厂占地83余亩和7000多平米展厅的综合性红木家具企业。“在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成了邓志文想继续做下去的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