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王”约相和他的舞台人生
伴着铿锵的排铓和浑厚的象脚鼓声,一位男子身披翠绿的孔雀翎羽,活灵活现地表演孔雀独特的拖翅、晒翅、展翅、亮翅、点水等动作,一气呵成。有力度的转头、犀利的眼神、扭动有节的动作,像极了一只威武的雄孔雀,振翅开屏,气势逼人。
他就是瑞丽的“孔雀舞王”约相。
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主要模仿孔雀飞奔下山,漫步森林,饮泉嬉水,追逐嬉戏以及拖翅、晒翅、展翅、开屏、飞翔等动作,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传于云南省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瑞丽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
瑞丽傣族孔雀舞被列入200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喊沙村正是瑞丽傣族孔雀舞的传播和传承地。“喊沙”为傣语,意即“黄金休憩地”,“孔雀舞王”约相的家就在这里。
一般人知道孔雀舞大多是通过杨丽萍、刀美兰等女性舞者,她们柔美的孔雀舞姿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在德宏州,孔雀舞历史上都是男人跳的舞蹈。据专家介绍,约相的孔雀舞比起杨丽萍的“杨氏”孔雀舞更具原生态。
“在我们的历史上,女性想上台表演是很难的,就像解放前她们是不能读书的。”约相解释道,过去的孔雀舞由艺人头戴面具,并在腰间系上一个三角裤形的架子,十数片用竹篾条绷彩绸、绘以孔雀羽纹图饰的细长彩条,就安插在架子上,分别代表孔雀的翅膀和尾羽。直到解放后,女孩才开始走上舞台。现在男女性跳孔雀舞的大部分的动作都一样,但还有些细微的差别,男性的动作相对大气阳刚,女孩则是偏柔软更多,像诸如抬脚这类的动作,女孩因为穿了裙子动作就不会太大。
约相表演前更衣准备 (人民网记者曹昆摄)
约相是成家后才开始学习孔雀舞的。生活艰苦的农家子弟,热爱孔雀舞却没有机会得到专业系统的训练,他利用晚上没有农活的碎片时间自己练习,灵感大多来自于自然和生活,尤其是孔雀,约相称孔雀是“我的老师”。
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约相也曾经养过几只孔雀,方便更好的向它们学习。他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观察着孔雀的一举一动,回到家后,学着孔雀的样子走路、展翅、开屏。随着时间的流逝,约相对孔雀的各种姿态动作都记忆深刻,模仿得也惟妙惟肖。
“孔雀的眼神,看起来特别灵,吃饭的时候,嘴这样‘叨’一下,梳理羽毛的时候头是这样扭过去理的,还有他们的脚步,提脚快,落地慢……”说起向孔雀学习,约相忍不住现场就做起了舞蹈动作。而这种观察孔雀向孔雀学习的习惯,也成为了约相教徒弟的“规矩”,并保持至今。
慢慢的,约相开始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在一次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中,瑞丽县文化馆看中了他的表演,从此,他就常常被“借”去全国各地表演。1977年大概可以算是约相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约相跟随瑞丽文艺界人士到芒市表演,第一次上台表演就技惊全场。1980年,约相带着他的孔雀舞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亮相,作为云南代表团的主力,他连跳七场,“孔雀王子”由此得名;1982年他受邀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其自创的“孔雀拳”技惊全场。他还先后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媒体的节目录制,受邀到缅甸,到北京、四川、昆明、浙江、广州、台湾等地表演。
约相本人也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舞)继承人的称号。每年的暑假是他们家小院子最热闹的时候,想学孔雀舞的人慕名而来,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
约相家墙上挂着的合影 (人民网记者崔競文摄)
约相说,今年7月份家里来了50多人,来自好几个国家,黑人白人都有。“我的孙女孙子都跟我学习孔雀舞,如今也都小有所成,孙子在歌舞团现在已经是团长了。”约相很骄傲。
从2008年开馆收徒至今,他已经教过一千余名学生,约相收学生没有任何要求和条件,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民族,只要爱学想学都教。他的学生中年纪最大的有55岁,小的只有5岁。约相说,自己的学生有跳得好的还被邀请到缅甸去教学,许多7、8岁的小朋友会参加州里、市里的各项比赛,中缅胞波节的比赛他们也都会参加,无论如何,每次都能捧个奖回来。
约相已经快70岁了,这位孔雀舞王顶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舞)继承人的头衔,除了表演和教学生,他仍然会每天下地干活,换下演出服,他从“孔雀王子”变成了扛着锄头的老农,生活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可他并不觉得枯燥,对约相来说,孔雀舞就是他的生命,其他生活越简单越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