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中国制造再出发”系列评论之三

“中国制造”要从“巨人”变成“智者”

孙阳
2016年12月08日11:05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以强调,提出要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在中国制造业回稳向好的同时,品质“内外有别”、质量参差不齐等“怪现状”仍然存在。在全球化贸易规则重构的过程中,“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人民网财经部特别推出“中国制造再出发”系列评论,聚焦“中国制造”的发力重点,探求“中国制造”的转型之道。

“中国制造”这个巨人,如今步履有些蹒跚。

过去数十年,中国制造业不断刷新纪录,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日本、2010年追上美国、如今稳居世界第一。产量、进出口,从业人数领跑全球,“中国制造”成为了“巨人”。

然而,制造业整体盈利能力和技术水平却不容乐观。去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净利润增幅较上年下降了5.57个百分点。其中,只有8家企业利润额超过100亿元,尚有 46家企业亏损。关键技术和品牌价值的缺失、资源配置率低的掣肘让这个“巨人”仍行走在产业链的中低端。

“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业必须正视的现状,“中国制造”要想重塑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首先要学会从“巨人”变成一个“智者”。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要先练好基本功。缺少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的一大痛点。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关键基础原材料、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只有充分发挥政企合力、重视科研投入,扎扎实实做好自主创新工作部署,在强化基础能力的同时攻克关键技术壁垒,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先补短板、再图盈利,在技术创新中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中国制造”的“大智慧”还要严把质量关。高品质的“中国制造”为何国内买不到?监管部门要好好反思一下。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举例观之,假冒伪劣却薄利多销的产品、低标低质却横行市场的商家一旦成为市场主流,真正的“实干者”难免心灰意冷。“中国制造”要从根儿上变强,必须摆脱量重于质、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着力加强质量监管和标准评级,营造法治、规范的市场环境。

“中国制造”要从“巨人”变为“智者”,简单来讲,还要“更聪明”。推进智能制造、让“智能化”融入中国制造业的血脉是当务之急,中国制造业的新动能更在于此。构建智能化制造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标准、降低运营成本和生产能耗,通过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个性定制化生产能力,真正让企业对接市场、让产品拥抱消费者,这是“中国制造”再出发的重大机遇。

本月7日,《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制造”的步伐会重归平稳、刚劲,“中国制造”的前路风光正好。

(责编:杨曦、乔雪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