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麻辣财经:海上追星人,满载收获顺利返航

——远望6号日记(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作者:李晓晴
2021年06月22日12:08 |
小字号

今天这篇日记,是《远望6号日记》的终结篇了。回首海上这一个月,历历在目。

5月22日晚,麻辣姐踏着夜色登上远望6号船。

5月23日早晨,远望6号船从中国海上测控部码头起航。

6月17日圆满完成神舟十二号任务后,远望6号船返航。

6月21日下午,远望6号船顺利靠港。

一个月很短,但麻辣姐在船上的收获却很多。特别是这一群海上“追星人”,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船舱内拍摄海上飞鱼。资料图片

日积月累的“干中学、学中干”,让大家又上了一次大学

航天测控对精度要求极高,测到的数据一旦达不到精度要求,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测了也是白测。

海上测控与陆地上最大的不同在于,船体一直处于运动之中。要想测准天上的航天器,首先得知道船舶本身的位置姿态数据,这就要靠惯导来完成了。惯导,全称惯性导航设备,是测量船舶位置和姿态的核心设备,陀螺是其核心部件。

进入装惯导的空间,没有楼梯。测控系统工程师程龙脚踩一旁墙上突出的钢架,手抓门沿铁皮,借力一蹬,人就钻了进去。

麻辣姐也钻进这个不大的空间。拆掉顶上的盖子,一个黑色的大陀螺仪露了出来。程龙介绍,对于火箭、飞机、潜艇等需要测量姿态的运动载体,陀螺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一艘承担航天测控任务的测量船来说,对陀螺性能的要求更高。

“陀螺本身具有定轴性和进动性,在其受到外力矩时,可以输出陀螺效应,就是利用这种效应,可以测出载体的姿态。相比于传统的机械陀螺,我们现在用的是集成度、稳定性和测量精度都更高的光学陀螺。这个比较难理解,如果感兴趣,有几节网课视频,我找给你看。”

原来,这些网课是专门提供给船员的。船上技术组人员都有定期学习任务,也会经常进行技术交流。日积月累的“干中学、学中干”,让他们无异于又上了一次大学。

程龙戴着眼镜,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解释起原理来十分耐心,也能把晦涩难懂的东西解释得相对通俗易懂。结束采访已经是晚上七点,他又立马奔赴会议室,开始晚上的学习。

远望6号船上,经常能见到像程龙这样气质斯文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一开始交谈,尤其是聊天涉及到他们的专业领域,就立马会切换到极为严谨、甚至“咬文嚼字”的程度。而正是这种专业精神与一丝不苟的态度,才是航行于大洋之上的远望6号船最坚实可靠的支撑。

船上举办党史知识竞赛。李晓晴摄

以船为家、以苦为乐,因为“这是我的船”

6月3日,走进卫星通信主控机房,麻辣姐一下就被一个天线模型吸引。那是船上最大的卫通天线的模型,用3D打印机按1:20比例缩小打印而成。

张昌穹用3D打印机制作的天线模型。欧思源摄

它的创作者,就是麻辣姐上船以来反复听到的通信系统技术达人——张昌穹。

两年前,为了更好地讲清楚天线内部构造,张昌穹开始自学建模和3D打印技术,还自己掏钱买了一个较为简易的3D打印机,之后通过打印出一个又一个模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成果。

因为天线的图纸偏重实操性,张昌穹还拿出大学时的机械专业知识倒算建模数据,为了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天线模型,从设计到产出成品花费了近半年时间。谈及是不是靠兴趣推动,才让他抽出这么多工作以外的休息时间埋头研究这些,张昌穹淡淡答道:“这玩意儿也挺枯燥的,主要是对大家有点用吧。”

麻辣姐从机房采访出来,正好看到通信系统无线组组长李春伟。李春伟本来是往机房方向走,却忽然拐进一旁的会议室,先是关掉会议室的灯,然后关了投影屏,拔掉电源线。

做完这一切,回头时突然发现麻辣姐,李春伟不好意思地笑了,“他们刚开完会,估计还没来得及关设备吧。”

走出会议室,看着李春伟的背影,又想起埋头研究3D打印的张昌穹,突然发现船长杨便佼的那句话意味深长,“我们对每一位船员说,要有‘这是我的船’的意识。”

“以船为家、以苦为乐”是上船后经常看到的标语,而在与船员们接触的点滴过程里,才明白这八个字绝不是一句标语那么简单。

为了缓解船员们长时间在海上可能产生的焦躁情绪,船上曾经带过心理医生随船。结果在海上漂了几个月后,那些心理医生先受不了了,最后还要船员们去安慰心理医生。

“最浪漫的事就是绕着甲板跑累了,直接一躺,身下枕着汹涌波涛,仰面是满天繁星。”聊起船上的生活,调度员李建川满脸笑意。

说到船上生活与岸上的不同,轮机系统技术人员鹿佳捧出四大本电话卡。“这还不是全部,全部加起来少说有上千张。”尽管现在船上通信设备已日趋先进,但这一摞摞的电话卡还是承载了一代代远望人诉不尽道不完的陆海情。

船上趣味运动会,图为“仙人指路”项目。李晓晴摄

船员在甲板上跑步运动。付乐摄

“太阳能帆板展开”——第一条极其关键的指令

自从5月23日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起航,远望6号船便开始了它在太平洋上的“追星之旅”。

5月25日,远望6号船顺利通过宫古海峡,赴天舟任务海域。

5月26日,受今年第三号台风“彩云”影响,航海系统召开重大气象会商,决定是否在原海域执行任务。

5月27日,抵达天舟任务海域,完成天舟二号任务全区合练。

5月29日,在任务海域执行天舟二号海上测控任务。

天舟任务执行完毕之后,为了规避台风,6月1日,远望6号船机动待机。

6月4日,到达神舟十二号任务附近海域,等待任务命令。

6月12日,抵达任务海域。

6月13日,船内进行神舟十二号任务专业组联调,图为USB天线主操作手与二岗技术人员。李晓晴摄

6月14日,轮机系统释放水下机器人,进行神舟十二号任务前船舶水下设备状况检查。李晓晴摄

6月15日,完成神舟十二号任务全区合练。

6月15日,根据T0时刻48小时气象预测,发现任务点位海况并不十分理想,总体技术组召开紧急气象会商。

气象组长张航说:“我们是有底线的,不是气象不好就跑,我们一换点位,会牵扯整个系统都增加工作量,所以不到极其恶劣的海况,我们都会尽量克服。”

6月15日,神舟十二号任务全区合练,船内指挥大厅里正在紧张准备。倪栋梁摄

6月15日,神舟十二号任务前总体技术组紧急气象会商。李晓晴摄

6月17日9时2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等待在太平洋预定海域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6号船单船参试。

船箭分离后两分钟左右,远望6号船成功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来的“太阳能帆板展开”指令注入飞船,这是远望6号船向神舟飞船发出的第一条极其关键的指令。

接到指令后的飞船缓缓打开帆板,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根据远望6号船的数据做出判断: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

至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开始了奔赴天和核心舱的对接之路。

谈及与天舟任务的不同之处,远望6号船副船长徐正峰介绍:“相比天舟任务,神舟任务围绕载人要求,我们增加了涉及航天员保障的功能,比如话音通信功能与生理遥测数据转发功能。除此之外,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我们也为逃逸后的跟踪测量做了应急预案,如果飞船自主交会对接异常,我们也要尽最大能力提供应急测控支持。”

6月17日上午,正常跟踪任务结束之后,远望6号船在原海域等待约六个半小时,直到下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交会对接完成,形成组合体,远望6号船才正式退出此次发射任务。

6月17日晚6点,圆满完成任务的远望6号船全速返航。

问及飞船返回时是否还需执行测控任务,徐正峰答:“现在不需要了。以前返回阶段必须有测量船跟踪,基本都在大西洋上发令。现在我们的载人航天技术更加可靠,也有了更高性能的测控网,返回任务可以由其他覆盖站点执行。”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任务成功后,记者李晓晴与远望6号船副船长徐正峰合影。付乐摄

尽管任务结束了,但船员们的一些话让麻辣姐记忆犹新,就在此和大家分享几句吧!

1、“几年前吧,有次出航一百来天,回来后去ATM取钱,出来的纸币防伪标志是土豪金的,我就跑去柜台问怎么都是假币,柜台员以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我,说这都是新币啊,我才知道是出了新版人民币。”——航海员刘宇飞

2、“以前厨房小的时候,还连着后甲板,我们是要把自己绑在灶台上炒菜的,不然一个浪打来,要么往后掉进海里,要么往前扑进油锅里。”——船员安丰强

3、“坐我们的船你就放心吧,可以说我们对安全的追求是接近变态的。”——轮机长胡存

4、“得知又要紧急出发后,老婆‘啪’就挂了我电话。然后过了一会又给我打过来,问我需要买什么东西带着。”——人力资源部主任罗海艇

5、“那要是很久都没靠港补给蔬菜怎么办?”“那吃咸菜米饭也得做任务啊!”——库管员王硕

6、“能挑重要的任务说说吗?”“我们每次任务都重要。”——测控系统分管负责人魏连魁

7、“等你新闻发出来了,记得给我转个链接,我好给我女儿吹牛,让她知道她爸爸也干过大事。”——一位船员

(责编:刘佳、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