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 工作生活两不误(筑梦“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建设记⑥)
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舱内航天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
“夜空中最亮的星”,你看到了吗?连日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频繁过境,引得各地天文爱好者争相观测、拍摄,一睹“天和”的亮丽身影。
而在天和核心舱内,3名中国航天员已经生活和工作了近1个月的时间——吃穿住行有序规律,核心舱里越来越有家的感觉;首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一系列技术突破惊艳亮相……
健身设施很齐备
近日,一段航天员“装修”空间站卫生区的视频,让人们对太空生活产生了更多兴趣。视频中,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杨洪波仔细研究安装说明,亲自上手“搞装修”,将卫生区的设施一一组装到位。
从太空生活必备的卫生区、独立睡眠区,到各具特色的锻炼区和就餐区,天和核心舱的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
在健身区,核心舱内有太空自行车、太空跑台、抗阻锻炼装置等设施。与地面上的跑步机不同,太空跑台增加了重力模拟装置,可施加一定压力将航天员束缚在跑步机上。如此一来,航天员可以在相当于正常重力的环境下运动,既锻炼了骨骼肌,也可通过压迫骨骼刺激骨的重建,有效应对失重给人体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太空自行车可以通过增加间歇或者冲刺的运动状态,刺激航天员的心率阈值,增加心血管的调节能力。在蹬车运动时,航天员需佩戴专用的呼吸器强化心肺功能,还有专门的上肢锻炼模式装置增加全身锻炼效果。
无论在地球还是太空,科学健身都很重要。在空间站传回的视频中,聂海胜在15分钟的太空跑步后,摘下重力模拟器,对小腿进行按摩,缓解肌肉疲劳。
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是航天员的重要任务之一。据了解,每位航天员每天需锻炼约两个小时,以防止心血管功能失调、骨质脱钙、肌肉萎缩等“太空病”。
生活方式“很地球”
在航天食品方面,天和核心舱内配置了120余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早餐有面包和粥,还有酱萝卜、卤鹌鹑蛋等美食;午餐有炒饭、猪排、土豆、牛肉汤等,还有特色食品粽子;晚餐有金枪鱼、油麦菜、香菇……再加上水果、巧克力、饼干等辅食,航天员不必担心在太空吃不饱、吃不好。
此外,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在不久前公布的视频中,很多人跟随3名航天员过了一把太空“吃播”瘾。
空间站里设计了独立的睡眠区,确保航天员不受干扰,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虽然还是要到睡袋中休息,但航天员不必像以前那样“站着睡”,而是可以安心“躺着睡”。
除了一些要在夜晚完成的特殊任务,航天员的休息时间大都与地球上一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地面的工作人员早上8时上班,航天员也要在那时沟通当天的工作计划。每晚八九时下班前,天地还会就当天和明天的工作进行例行沟通。
在太空洗浴也是一个难题。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淋浴、泡澡,但航天员可以将湿毛巾加热后擦拭身体。洗头时则把浴帽套在头上,用免洗洗发液揉搓洗净。同时,空间站内还有一间“包裹式淋浴间”,航天员可以在其中用喷枪冲洗身体并擦拭干净。
工作之余时,航天员的休息生活也多姿多彩。空间站内实现了“移动WiFi”全覆盖,创造了一个智能家居的生活空间。每一个航天员都有一个手持终端,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应用调节舱内照明环境,如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等,通过舱内灯光的变化调节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环境所带来的不适。此外,航天员还可以视频通话,也可以即时接入移动终端,在空间站享受网络生活。
天地通讯很便利
7月4日,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的既定任务,标志着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无论是出舱活动还是空间站内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天地间的大力协同和舱内外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出舱活动时,与地面建立高速及时的通信联系尤为重要,这是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地面测控站间通信能力的一大考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建立中继链路,实现中继通信,确保航天员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好比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中继卫星、中继卫星与航天员之间的“天路”。
空间站中继终端与其他型号在设计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为了保证在轨使用的长寿命,需要具备在轨可维修性。为此,空间站中继终端采用了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在保证传输信号质量的同时,方便航天员维修更换。与上一代系统相比,该产品具有通信距离更远、通信速率更高、工作寿命更长等特点,同时具有更强的空间环境抗电磁干扰能力,并支持多名航天员同时出舱活动时的通话功能。
机械手臂很给力
在出舱活动中,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引人注目,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在出舱活动中得到了展示。
核心舱机械臂是目前同类航天产品中复杂度最高、规模最大、控制精度最高的空间智能机械系统,主要承担舱段转位、航天员出舱活动、舱外货物搬运、舱外状态检查、舱外大型设备维护等八大类在轨任务。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展开长度为10.2米,最多能承载25吨的重量,是空间站中的“大力士”。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领域,科研人员在研制过程中在关键技术、原材料选用、制造工艺、适应空间站环境的长寿命设计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全部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
据专家介绍,机械臂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每个关节对应1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七自由度的活动能力。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为航天员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核心舱机械臂采用“肩3+肘1+腕3”的关节配置方案,肩部和腕部关节配置相同,这意味着机械臂两端活动功能是一样的。机械臂通过末端执行器与目标适配器对接与分离,同时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