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渔父子”接力守护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2021年11月22日08:44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新华社长沙11月19日电(记者史卫燕、薛宇舸、余春生)闭上眼睛,何东顺眼前总是出现这样一幅景象:宽阔的湖面,成群鱼儿跃出水面,不远处湖洲的大白杨上,有蛇在树上吐着信子,还有乌龟在睡觉。

  这是他童年记忆中的洞庭湖。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

  何东顺是“渔三代”。爷爷就在洞庭湖打鱼为生,传给父亲何大明。何大明人高马大,是天生捕鱼的好手,年轻时在这一带远近闻名。

  1997年,何东顺出生在洞庭湖。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父亲开船,自己坐在船顶上看着广阔的湖面。

  上个世纪80年代,洞庭湖有120多种鱼类。然而,多年来无序的采砂破坏、大吨位船舶航行挤占了鱼类洄游的通道,鱼类栖息地生态遭到破坏,导致洞庭湖渔业资源持续减少。

  何大明发现,江豚明显减少了,看到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的“江猪子”处境堪忧,他心如刀绞。

  2003年,何大明在捕鱼时遇到了一对江豚母子,它们受伤了,被困在芦苇荡中。这一次,这个渔民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他每天悉心照料这对母子,四个月后江豚康复。

  “江猪子”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威胁,这件事触动了何大明的内心。

  何大明找到几个捕鱼的伙计一起商量,“我们能不能做一点保护洞庭湖的工作?”洞庭湖的生态已经濒临奄奄一息,世代捕鱼为生的渔民明白,再变本加厉、不择手段地捕鱼,终将无鱼可捕。

  他们加入环保公益组织,劝阻人们用“断子绝孙”的方式捕鱼,发现严重问题向渔政等部门报告。2015年,渔民们申请成立了湖南省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

  那时,何东顺已是一名大学生,在省会长沙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他都会陪伴父亲巡湖。

  何大明欣慰地发现,这孩子一到湖里,眼睛就闪闪发光。只要做保护工作,他身上就好像有使不尽的力气。

  2020年开始,包括洞庭湖在内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数十万渔民逐步转产转业上岸。还有相当一部分上岸渔民加入“护鱼员”队伍,完成了从“捕鱼人”到“护鱼人”的转变。

  毕业后,何东顺向父亲郑重提出,要回到洞庭湖,继续保护事业。

  何大明没有一丝犹豫,答应了。他知道东顺回来,是希望为母亲湖护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去年渔民上岸后,何东顺发现有大量渔网遗弃在洞庭湖,水落之后,沉在湖洲上的渔网通常和湖草长在一起,鸟觅食时被渔网缠住受伤,很难继续在野外生存。他带领协会成员在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寻找渔网,找到后剪掉或烧毁。

  在他的努力下,今年洞庭湖煤炭湾水域建立了东洞庭湖黑鹳流动守护站。这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球大约仅3000只,而这里每天就有30来只栖息。

  何东顺向父亲建议,保护工作范围应当慢慢扩大,逐步拓展到候鸟保护、麋鹿保护、船舶空气污染防治等领域。

  “儿子比老子强啊!”何大明觉得,在儿子身上看见了青出于蓝。

  何东顺告诉记者,自己希望继承父亲的衣钵,终生以保护洞庭湖为事业。同时,他也幻想着,等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洞庭湖生态也全面恢复,就让孩子做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研究。

  “小时候,我以为江豚是鱼,爸爸告诉我‘这不是鱼,是江猪子’。”东顺笑着说,“我希望以后我孩子也能看到江豚,问我‘爸爸,这个是不是鱼’,我也会告诉他‘这不是鱼,是江猪子’!”

(责编:王震、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