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落细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政策解读)
——专家解读《乡村全面振兴规划(二〇二四—二〇二七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细化部署今后一段时间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如何认识《规划》的重要意义?如何抓好落实?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实现开局好、起步稳、基础牢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乡村振兴实现开局好、起步稳、基础牢。”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介绍——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45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左右。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2024年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4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6.5%。
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去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6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
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置的村庄占比稳定在90%以上,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2024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返乡入乡创业人数达到1300多万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5亿亩承包地确权到2亿多农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超过400万家、210万个。
“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任务更加艰巨。”黄汉权列举道: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要求进一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村人口结构演变,要求加快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缩小城乡差别,要求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动力,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落细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对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协同实施,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稳步推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下一步,要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一是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深入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完善城市落户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二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下乡激励机制,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数据汇聚的良性循环。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先保障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发展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三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发展。适应城乡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变化,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四是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立足整个县域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以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用地集约的县域特色产业,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五是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体推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
“要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黄汉权分析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粮食单产提升工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稳步扩大大豆油料等短缺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多种方式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强化监测和帮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突出产业帮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就业帮扶,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多样化特色种养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强化科技支撑、质量控制、产品营销,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健全联农带农惠农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建立城乡优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引导和规范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乡村全面振兴投入机制。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24日 0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