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詹茂伟:践行“民生为大” 凝聚对口援青的浙江力量
相隔2500余公里的浙江省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2010年启动的对口支援工作而紧密相连。
对口援青,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青海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千里援青,民生尤重。近年来,在浙青两省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关怀下,全体援青干部人才脚踏实地,用心用情,主动作为,一笔笔援青资金落地生根,一项项民生工程开花结果,一张张厚重民生答卷完美作答,收获了一批具有浙江标识度的示范性“民生援青”成果,为海西州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出浙江力量,谱写了一曲“浙青一家亲”的民族团结颂歌。
今年是浙江对口援青15周年,青海省海西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副州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詹茂伟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中央要求、青海所需、浙江所能’的高度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胸怀‘国之大者’,践行‘民生为大’,携手推动浙青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不断深化惠民合作,共同推进助医、助学、助农、助困等民生项目精准落地,不断为海西州发展注入民生活力,共同托举起当地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
“以民生帮扶的精准用心,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做深做实”
民生周刊:近年来,浙江援青在推动海西州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做出了哪些实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詹茂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必须答好民生答卷。浙江援青始终把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受援地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民生帮扶的精准用心,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做深做实。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提高受援地医疗教育水平。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余米,年均降雨量仅100余毫米,人口不到50万,地广人稀,条件艰苦,医疗教育基础薄弱。
我们坚持“大组团”“小组团”协同、“输血式”“造血式”并重,重点在提高当地医疗教育整体水平上下功夫。如启动“高原高峰”医疗帮扶行动,浙江省“组团式”结对医院增至11所,实施青海省第一个远程5G—AR急诊急救体系建设项目,设立海西州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中心,开展脑卒中早筛早查等四大公益行动,海西州人民医院实现多项技术突破,综合评估得分和三四级手术占比率均位居青海省各州第一名。
实施“教育强基”行动,近3年落实援青资金8000余万元,实施教育援青项目15个,深化“校长+中层+专任教师”组团模式,创新“影子式”跟岗培养模式,组织名师名校长进海西,在浙江新增5个专业职业教育异地班,海西州基础教育水平跻身青海省第一梯队。
二是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这对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浙江援青将主动融入国家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以打造“飞地”平台、对接产业转移、加强新能源合作、推进数字援青、深耕文旅援青、开展消费帮扶等为重点,推动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促进对口项目与地方发展项目高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增长点,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实现支援地与受援地融合发展、协作共赢。
三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群众增收。启动浙江强村与海西强村“乡村振兴1+1”结对试点,浙江强村着力为海西州结对村输出一个发展模式、培育一个致富业态、培养一支领雁队伍,目前结对村数量已达12对。深入实施“电商培训100+”“劳务输出100+”计划,出台消费帮扶六条办法,持续推进青货入浙“十城百店千网”建设,2024年浙江线上线下平台销售青海农特产品价值4.5亿元,销售牛羊肉980吨。
四是强化公益帮扶,关心困难群众。充分调动浙江大后方资源力量,举全省之力支持海西疫情防控、积石山地震海东抗震救灾,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和慰问海西州困难群众,联合浙江省直单位、爱心企业开展系列慈善公益行动,打响了“浙里石榴红”公益品牌,近3年浙江大后方向青海捐赠赈灾资金、慈善公益金达7870万元,物资价值9500余万元。
“对口支援为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搭建了坚实桥梁”
民生周刊:2024年,浙江省援青指挥部聚焦聚力项目建设,不断推动浙江对口援青工作走深走实走在前列。请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为什么要强调更加突出项目建设的民生导向和认同价值?
詹茂伟:对口支援工作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彰显的是广泛的民意所向,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受援地所需、群众所盼作为项目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建立民意收集机制,畅通民意转化渠道,实现对口支援政策措施的项目精准转化。
近年来,浙江援青围绕以高质量项目推进高水平援青目标,积极推进对口工作下沉、援青力量下沉、资金项目下沉,实现了地方最需的精准传递、群众最盼的有效转化、困难最多的及时跟进。“十四五”期间,每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援青资金都在2亿元以上。
2023年以来,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在广泛收集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资金实施了“援青微实事70+”计划,通过一系列小而美的项目,如偏远农村夜间光明工程、农牧民公交出行工程、牧区引水工程等,有效解决了一批民生急难愁盼问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对口支援是政治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让支援项目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并且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浙江援青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系统化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项目建设重点,精心组织了“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浙江—海西文体旅游互动年”“宋韵丝路行”“文艺轻骑兵进牧区”等系列活动。
2024年10月20日至23日,由雅典奥运会射击冠军、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朱启南带队,季博文等8位奥运健儿参加的“浙青同心·共享奥运”奥运健儿海西行活动成功举办。
奥运健儿们与海西各族群众同升一面五星红旗、同做一件非遗产品、同享一个奥运故事、同按一组冠军手印、同跳一支民族舞蹈、同唱一首团结赞歌,活动获得1.5亿人次的网上浏览量,成为青海的“流量王”,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地印刻在了浙青人民心间。
对口支援为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搭建了坚实桥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守望相助、团结统一。
“把青海当故乡,把戈壁当战场,共同描绘‘高原奔富’的壮美画卷”
民生周刊:“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请介绍一下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的工作情况和奋斗精神?
詹茂伟:援青干部人才是党的对口支援政策的忠实践行者,是高原民生事业发展的促进推动者,是讲好“民族团结一家亲”故事的力行宣讲者,也是新时代援青精神的弘扬传承者。
多年来,全体浙江援青干部人才把青海当故乡,把戈壁当战场,表现出条件艰苦不言苦、工作辛苦不怕苦、精神劳苦苦为乐的良好精神境界,共同描绘“高原奔富”的壮美画卷。
2022年,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入青后,我们提炼了“风沙大格局更大,海拔高境界更高,环境苦更能吃苦”的浙江援青精神。两年半来,全体援青干部人才带着“奉献海西、造福海西”的初心,带着“一言一行体现浙江辨识度,一举一动展示浙江精气神”的责任,初心不改,使命必达,尽心尽责,做出了很好的工作业绩,交上了无愧于组织的高分答卷。
大家克服高原反应,克服陌生环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协力开通了第一条省城到柴达木盆地的直航航线,落地了青海省第一个异地主办国家大学科技园,实施了青海省第一个远程急诊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实现了第一块海西牛羊肉上亚运会餐桌,等等。2024年,浙江省援青指挥部还收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高原环境下“嘴干唇裂流鼻血”的付出,是“夜深人静难入眠”的坚守,凝聚着所有援青干部人才的汗水,是“浙江援青人奋斗故事”最为鲜明生动的素材。
“为受援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民生周刊: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
詹茂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对口支援的政治担当,必须抓紧抓牢抓好。对口支援地区由于受区位和地理条件限制,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滞后,人才资源相对短缺,需要通过加大横向转移力度,不断强化人才等要素支撑,激发受援地的内在潜力和活力,增强受援地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浙江援青更加突出项目建设的大局担当和造血功能,坚持输血与造血协同、硬件与软件并重、单向与双向互通、当前与长远统一,切实加大人才支援、智力支援力度,助力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我们每年下达智力援建资金1300余万元,积极开展干部培训、人才培养、群众交流等支援项目;制定青海省第一个“小组团”实施意见,拓展两地“互嵌式”“师带徒”“多帮一”支援形式;实施“双向双百”工程,实现每年请进来到海西开展短期帮扶的医疗教育人才超200人、走出去到浙江开展跟岗培训的医疗教育骨干超200人;举办“浙商论坛”、柴达木医学交流峰会、职业教育大会等,促进广泛交流;建设“浙青携手乡村振兴”网上示范课教学点,积极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等等。
通过创造学习机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联合培养、力行言传身教,为受援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青海最好发展时期贡献最大援青力量”
民生周刊: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对口支援海西州、强化浙青合作中,如何更好发挥援助项目对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示范、引领、助力和撬动作用?
詹茂伟:对口支援的重要特征是政策主导下的要素定向流动、资源定向分配、项目定向集聚,这当中,项目建设是支撑、手段、载体。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的历史机遇期和攻坚突破期,浙江援青将进一步体现民生导向,进一步深化惠民合作,科学精准谋划“十五五”援青项目,更好发挥援青项目建设的硬核支撑作用。
在发挥示范作用方面,将更加突出民生领域浙江经验、浙江模式、浙江样板的输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枫桥经验”等,结合实际打造消费帮扶、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示范工程。在发挥引领作用方面,借鉴浙江数字化建设成功经验,推进海西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科技引领带动受援地发展。在发挥助力作用方面,积极推动浙青两地产业协作,立足青海优势,通过项目招引,鼓励浙商浙资浙企落地青海,实现援与受、供与需、投与产的高度契合,助力海西产业“四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在发挥撬动作用方面,支持科技平台、产业平台、交通平台、物流平台、文旅平台等平台建设,共同推动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增长点,以平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带动海西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持续改善。
星光不负援青人,久久为功又一程。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殷殷嘱托,践行“民生为大”,把握时度效,干出精气神,传好接力棒,凝聚对口援青的浙江力量,为青海最好发展时期贡献最大援青力量。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期、1月2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践行“民生为大” 凝聚对口援青的浙江力量——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詹茂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