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吧!未来的汽车(瞰前沿·特别报道)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图①:小鹏汇天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产品的飞行模式展示。 |
![]() |
图为捷途纵横G900首创航行技术测试现场图。 |
汽车智能座舱能精确识别用户语音和手势指令,搭载5层香槟塔的汽车可平稳驶过减速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在无人矿山和无人港口落地应用……国产汽车正在加速“进化”,炫酷功能背后是硬核科技支撑。本期“瞰前沿”带大家走近智能网联汽车,了解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等技术如何进入应用场景,看国产汽车如何重塑未来出行图景。
——编 者
智能座舱更舒适
多模态交互技术
【场景】
“导航到公司”,司机坐进汽车驾驶位,语音瞬间激活智能座舱系统。行驶途中,司机有些疲惫,车内摄像头识别到他面部眨眼,系统立刻调低空调温度,并播放他最喜欢的音乐,以缓解疲劳。快到一家咖啡店时,系统通过手势识别到他想喝咖啡后,主动询问:“是否需要为您预订一杯拿铁?”司机给出肯定答复后,系统迅速完成下单,并导航到店取餐。
【专家看点】
郭钢(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座舱分会主任委员)——
智能座舱涉及汽车、人机交互、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技术,其技术架构可划分为“三横三纵”。“三横”是指人机交互技术、系统与零部件关键技术和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三纵”是指支撑智能座舱发展的车舱平台、云平台和扩展设备。
其中,人机交互技术中的多模态交互技术,涵盖了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眼动追踪、环境感知等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是多模态交互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驾驶员和乘客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控制车机系统。为了确保语音交互的速度、准确度,语音识别系统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口音、语速和语境的挑战。手势识别是智能座舱的一大亮点。通过车内的摄像头和传感器,驾驶员仅需简单的手势动作,就能调节音量、接听电话、切换音乐等。眼动追踪技术通过识别驾驶员的瞳孔运动轨迹,能够识别驾驶员是否注意力集中,并在必要时发出安全提醒。
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感知技术为多模态交互的智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车内外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系统能够实时感知环境变化。例如,当系统检测到车外天气变化时,会自动调整车内温度;当夜间运行时,座舱灯光会自动调节,确保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感。
增强现实抬头显示
【场景】
清晨,司机驾驶着一款国产汽车,开启一场郊区旅行。挡风玻璃上投射出清晰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界面。车速、导航箭头和车道标识悬浮在前方两米处,与路面完美融合。阳光逐渐强烈,AR—HUD自动调节亮度。山区道路崎岖,智能汽车搭载的环境感知设备进行实时地形扫描,AR—HUD将前方弯道的曲率和坡度以虚拟线条的形式投射在挡风玻璃上,帮助司机更好地掌握转向角度和车速。
【专家看点】
郭钢——
从机械仪表盘到电子仪表盘,再到全液晶仪表盘、HUD(抬头显示),国产车载显示技术如今已经走向AR—HUD。
HUD车载显示技术通过将信息投射至驾驶员的视线前方,实现导航和车辆行驶信息可视化。该技术通常通过投影仪、反射镜片以及专用涂层的挡风玻璃实现。AR—HUD技术还可以利用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捕捉环境数据,将虚拟图像精准叠加到实际场景中,如导航箭头与道路标志协调一致。这些技术的核心在于传感器、显示技术和车载计算能力的融合。
在国产智能汽车中,AR—HUD技术已经得到应用,尤其是在高端智能车型上。其投影范围覆盖驾驶员的视野,并能显示动态导航路径、碰撞安全警示等多种信息。这些功能通过道路测试和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使信息呈现更直观、响应更迅速。未来,车载显示技术将朝着智能化、沉浸式和安全性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
无线充电更智能
【场景】
一辆国产电动轿车压过地面上的定位标识,车身稳稳停在画着醒目线圈的无线充电位上。“开始充电。”车主发出指令。车载系统立即响应,中控屏幕亮起,显示正在与地下的充电板建立连接。一圈淡蓝色的光晕从车位边缘泛起,屏幕自动显示着充电状态。
【专家看点】
邓钧君(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研究员)——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不少车主都在畅想这样的场景:电动汽车能像手机一样,摆脱笨重的充电线束缚,停好后就能开始充电。这样的场景正在变为现实。
实现这一场景的无线充电技术,基于电磁感应或磁共振原理,通过地面充电板内的发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车辆底盘的接收线圈在磁场中感应出电流,将电能传输至电池。这一过程无需物理连接,充电板与车辆自动对齐,能量即可高效传递,配合智能控制系统和散热装置,确保充电安全、稳定。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备包括能量发射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发射装置通常安装于停车位的地面,当汽车底部的能量接收装置与地面发射装置的几何中心对齐时,即可开始充电。能量的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通过高频交流电产生的电磁场进行电能的传输。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智能充电的时代也已经悄然到来。无线充电能够实现车辆的全自动化充电,无需用户的参与,为自动驾驶汽车实现全程无人化运营奠定了基础。
飞行汽车引关注
不久前,在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小鹏汇天带来的“陆地航母”吸引了众多关注。
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是一款将飞行器“藏”在后备箱的电动车,由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组成。陆行体又被称作陆行“母舰”,采用三轴六轮设计,具备较好的承载能力和越野能力;飞行体则采用六旋翼双涵道的构型,机臂和桨叶均可折叠,机身主体结构和桨叶采用碳纤维材料,兼顾高强度和轻量化,同时还支持手动和自动两种驾驶模式。
“整车长约5.5米,可停入标准停车位,可驶入地库。”小鹏汇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谭说,公司首创单杆操纵系统,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可实现一键起飞、自动航线规划及自动飞行。
“该飞行汽车结合了传统汽车和飞行器的特性,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或智能钥匙实现陆行体和飞行体的自动分离和结合。”中国电信研究院天翼智库产业研究专家宋李民表示,这表明中国在自动驾驶和飞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2024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中国首份飞行汽车研究报告《飞行汽车发展白皮书1.0》提出,从2025年起,飞行汽车将迈入商业化启航的1.0阶段;预计到2035年左右,智能eVTOL飞行汽车规模化应用加速,成为低空交通出行的主要运载工具;预计到2050年左右,陆空两栖飞行汽车将实现大众化应用,低空交通与地面交通深度融合,构建起三维立体智慧交通体系。
(本报记者 李 刚)
两栖汽车会游泳
在水下能实现连续航行,且具有较强的行驶稳定性……既能越野,又能“游泳”,最近发布的一款国产车捷途纵横G900,让人看到水陆两栖功能走向日常驾驶的可能。
“纵横G900将车辆工程与船舶工程进行了跨界融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捷途品牌事业部总经理代立宏表示,通过6轴陀螺仪智能助浮,整车的航行姿态保持平稳。
纵横G900的纵横两栖黄金增程CEM—O系统配备了800伏航行推进器,使得车辆能够在水中航行。同时,车辆还搭载了矢量四电机,为水陆两栖行驶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最大4.5节航速,最长航行时间40分钟。为了实现水陆无缝切换,纵横G900采用了纵横方舟技术。这一技术不仅让车辆能够在水中稳定航行,还确保了乘员舱具有极高的防水等级,乘员舱可以承受20千帕的水压、5米/秒的水流冲击。
此外,纵横G900的水陆两栖功能还体现在密封技术和船舶级防锈处理上。车体的吃水深度为1.05米,满载排水量达到4吨,涉水部位均进行了船舶级的防锈处理,进一步提升了车辆在水中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本报记者 田先进)
自动驾驶更聪明
【场景】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系统接管日常通勤。智能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等,精准感知周围环境与行人动态。突然,前方出现一处施工区域。“正在自动避让”,座舱发出提示的同时,车身已自动向左偏转。驶入地库,中控屏跳出3D立体车位图。方向盘自主旋转,轮胎精准压过地上的标识,后视镜距水泥柱保持在10厘米,停稳后,后视镜缓缓自动折叠。
【专家看点】
曹东璞(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底层技术架构,以车脑和云脑为核心组成。车脑作为车辆内部的计算中心,集成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配备了强大的硬件计算平台,用以支持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行为决策等关键功能。云脑则负责提供智能网联的后端支持,通过云脑的高效算力和智能调度,车辆能够在更广泛的场景中进行协同学习和决策优化。
自动驾驶技术的产业应用,正在经历从封闭场景到复杂开放场景的迭代过程。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交通参与者数量较少,道路结构相对简单,为该技术的早期应用提供了理想的落地环境。在无人矿山中,自动驾驶矿卡不仅能够自主完成路径规划、避障控制,还能与其他作业车辆、场端设备、人员和监控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交换与交互,形成完整的智能作业闭环;在无人港口,自动驾驶集卡能在指定路径上自主运行,同时与港口的货物管理系统、堆场设备及其他车辆进行数据交互,实时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的协同。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在无人矿山和无人港口的应用,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产业创新的体现。智能网联系统依托大规模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的迭代、大模型赋能以及复杂系统的协同优化,正在不断向高阶智能化与复杂开放场景应用的方向发展。
智能底盘超平稳
【场景】
汽车前盖上,6层91个高脚玻璃杯组成的“香槟塔”稳稳叠放。车主驾车通过高低起伏的减速带路段,只见车轮上下跳动,车身依旧平稳,香槟塔始终不倒。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发现各种障碍路况,如坑洼、石头等,智能底盘会及时做出预判,让车辆像人一样跳过障碍物,消除隐患。
【专家看点】
张雷(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研究员)——
无论是通过“香槟塔”挑战,还是自主飞跃障碍物,都与汽车的智能底盘息息相关。智能底盘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汽车底盘技术,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智能底盘由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执行器系统等组成,运用了主动悬架、四轮转向、扭矩矢量控制等技术。例如,某国产品牌智能汽车在无人驾驶模式下,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连续3次成功跳跃,分别越过了水坑、钉子阵和彩烟区。这些场景在实际路况中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尤其是水坑和钉子阵,需要在高速状态下平稳起跳并成功飞跃。
智能底盘技术的核心,便藏在智能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中。该系统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的状态和路况信息,利用智能算法对车辆主动悬架系统输出的阻尼力进行实时调整,其搭载800伏高压平台和40千瓦悬架电机,为悬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同时,五合一MPU和全主动电控减振器总成,使得汽车具备强大的主动力输出和广阔的阻尼调节范围。该系统通过精准快速的阻尼力调节,准确控制飞跃的高度,让车辆在落地时稳稳抓地,确保车辆行驶稳定。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陈世涵采访整理,《中国汽车报》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5日 06 版)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