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合作互鉴 携手向“新”

本报记者  王昊男  潘俊强  王  洲
2025年04月01日06: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关村论坛现场外景。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2025中国科幻大会于3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图为学生在现场参观体验。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茶艺机器人在为来宾沏茶。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媒体记者与机器人互动。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玉兰绽放,碧桃盛开,春潮涌动的北京迎来一场全球瞩目的科技盛宴。3月27日至31日,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举行。

  几天来,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这一年度主题,1000余位嘉宾发表精彩演讲。335个外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与机构,29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252个国内外高校、304家创投机构、千余家科研机构和近万家科技企业参与相关活动,164家境内外媒体的1756名记者进行报道,数量均再创新高。

  合作互鉴,携手向新。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及配套活动等128场活动圆满完成,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共议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论坛年会期间,与会人士分享创新思想,共话科技合作。

  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合作共赢。在主题演讲环节,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热拉尔·穆鲁介绍,他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有着广泛合作,“我们将利用北京独特的前沿设施和学术资源,推动激光科学及其工业应用的突破。我坚信北京将成为激光科学的新中心。”

  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是当今计算机领域的两大热门话题。

  “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生产力时代。”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技术官王鹤认为,目前,具身大模型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足量的数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公司正在探索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合成数据来训练人形机器人,“目前,已在北京运营了两家24小时无人药店,今年年底前将在全国开设100家。”王鹤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表示,从科学发现到产业化应用,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在量子信息领域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我们要统筹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商业化和人才培养,统筹好长期和短期的关系。”

  “与所有同行共享硕果,让中国的创新技术普惠每一位汽车用户。”论坛上,理想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介绍了理想汽车自研的汽车操作系统,并宣布将于今年4月底全面开源。“开源背后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技术的信心,更是我们对打造创新共同体的信心。封闭只能放大系数,但开源可以放大基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言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用这句中国古语来阐释创新精神。“我们的使命就是支持创新者和创作者。”“我们希望与北京、与中关村建立更加强劲的合作伙伴关系,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全球发展与繁荣。”

  共商合作,探索互利共赢新模式

  碰撞思想、展示成果、探讨合作……以“会”为媒,中关村论坛既是科技的大会,也是开放的大会,合作的大会。

  骨科手术机器人、超分辨显微镜、自动驾驶系统……3月28日,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决赛拉开帷幕,从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大赛十强项目齐聚于此,最终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总冠军。

  促进供需对接,助力全球的好项目找到好资本。本届论坛年会的技术交易板块,吸引了来自34个国家的30多家专业技术转移机构、120多所高校院所、200多家创投机构、2000多家创新企业共同参与。

  《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面向全球推介发布,广泛邀约各界技术交易合作;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转果果”正式发布,将通过构建成果库、人才库、机构库、企业需求库、政策库五大资源库,服务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平台作用,通过数字技术手段链接技术转移机构、投资机构和各类创新主体,实现技术成果‘全球买、全球卖’的服务体系,共建开放包容的技术交易生态。”科学技术部七司司长周云帆表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3月30日下午,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上,北京市人才工作局等4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措施提出,试点建设“留学人员实习见习基地”,为留学回国人才在居住、出入境便利、集体户落户和档案存放、荣誉表彰方面给予保障等13条措施,诚意满满。

  从论坛看国际科技合作:来自11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与各个板块活动;266位外籍演讲嘉宾,占比近一半;前沿大赛中国际项目占比超40%……

  “中关村论坛是创新协作的全球枢纽。”国际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协会首席执行官艾巴·伦德表示,本届论坛设置60场平行会议的技术研讨密度令人震撼,这种多层级、跨领域的知识共享机制精准契合协同创新的时代需求。

  共享成果,推动科学技术造福人民

  论坛年会期间,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重装亮相。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与未来产业,展览集中了350多家单位的490多项展品,首发首展成果占比达45%。

  从展厅到应用,科技创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为城市重新赋能。在常设展“人工智能+”展区,“智慧能源城市大脑”吸引了众多观众。“我们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电力看经济发展、环保监测等多场景应用,全面支撑政府科学决策,提升地区城市治理效能。”国网北京海淀供电公司数字化科技中心主任张頔说。

  从会议到服务,新技术应用让参会者感受科技之美。“论坛年会既是新产品的‘首秀场’,也是新技术的‘试验场’。”中关村政府采购促进中心主任葛志杰介绍,本届年会首次大规模组织130余台机器人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等多场景提供服务,首次全面使用电子证件,全面使用可循环物料和新能源车。

  目前,北京市集聚了近800家科幻企业,2024年产业规模达480亿元,以石景山首钢园为代表的科幻产业集聚区加速成形,北京科幻产业“一核多点”布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促进成果共享,让科技创新成果造福千家万户。“世界正面临全球性的科学挑战,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协同创新才能共同应对。”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科学与外交论坛”上,芯视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鲍捷建议,建立跨国环保技术创新与共享平台,“要让最前沿的环保技术能够迅速跨越国界,帮助更多地区解决水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

  年会圆满收官,精彩永不落幕。“论坛年会不仅展现了中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战略定力与决心,更向国际社会有效传递了新质生产力理念,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与启示。”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表示,创新是永不落幕的征程,论坛的系列活动还将贯穿全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1日 15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