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向前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

百余台机器人来回穿梭,遍布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各类场景。
2场核心论坛,5场专场论坛,多场特色活动,接连举办;数十项重大成果,接连发布。
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应用、新趋势备受关注。
创造新成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迎宾机器人以多语言问候来宾、机器人茶艺师沏茶倒水、仿生机器狗即兴表演后空翻……“人机共生”的图景,依托的是人工智能“硬实力”。“小关店铺”的服务生是一台具身大模型机器人,它能快速准确拿取客户点单的饮料。“这项技能的背后,是我们构建的机器人动作数据集在支撑。”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武文韬表示。
同样给人惊喜的,还有年会发布的数十项成果。“通通”是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的通用智能人,经过1年的“成长”,“通通”更聪明了,在语言、认知、情绪等方面与6岁孩子的心智水平基本相当。
在年会开幕式上,1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位列其中。成果包含“AI+工业制造”“AI+生活服务”等9个应用场景,其中AI赋能儿科医生,可以辅助生成诊疗方案,提升大模型在儿童医学垂直领域能力。
一连串成果显示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雄厚实力。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副处长李天琪介绍,北京正以海淀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3500亿元,同比增长约29%,全市聚集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备案人工智能大模型105款。
塑造新动能,资金人才同步跟进
“万亿级规模的广东佛山泛家居产业面临产品同质化、设计低效等问题,需要在确保产业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量身打造一整套全栈解法。”论坛常设展上,北电数智科技公司战略与市场负责人杨震介绍,“我们打造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AI底座,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精准营销智能化的路径,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塑造新动能,少不了资金融通。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二期基金合作子基金签约,优秀项目可获专项贷款补贴和投融资对接。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上,人工智能参赛项目占1/4,不少选手结束路演就有人征询合作,技术秒变产品,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信心更足了。
论坛期间,代表中国AI新生代生力军的“AI100青年先锋”名单公布,全国65人中,北京33人,占比超半数,青年人才正成为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坚力量。
探索新未来,AI赋能千行百业
“请把离杯子最近的那个苹果放在篮子里,顺便再帮我拿一个削皮刀。”接到指令,3个不同品牌、不同构型的机器人分工协作,准确完成任务。
“这基于我们发布的具身智能跨本体框架与具身大脑。”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介绍,一脑多机实现跨本体协作,推动具身智能从单机智能迈向群体智能。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生产力。3月29日,“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启动建设,旨在有效提升算力资源利用,提供更多普惠、开放的公共算力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论坛上,“北京前沿算法协同创新矩阵”“北京具身智能协同创新矩阵”“北京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协同创新矩阵”三大协同创新矩阵发布,围绕基础模型、认知智能、安全治理等方向布局23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此为关键节点,贯通国家级科研机构、顶尖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链路,在算法突破与产业落地的双螺旋中,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高地。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看交通,北京市海淀区四道口区域,AI信控系统实时感知交通流量和排队时长,早高峰平均拥堵系数下降29.7%;看医疗,百川智能公司打造的AI全科医生系统,实现了预诊与面诊的无缝衔接;看教育,人工智能教室打造充满互动与想象力的智慧学习空间……
“未来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华为公司标准与产业发展副总裁祁峰说,人工智能应用将给个人带来差异化的体验,同时促进组织协同,为社会公共治理服务带来深刻改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1日 1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