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产业观察:低空经济如何蓄势“高飞”

人民网记者 王震
2025年04月01日16:0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年来,政策端、产业端同频共振,多地争相布局。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场景,快速进入大众视野。

从“飞起来”到“用起来”,低空经济如何迎风而上?企业如何抓住新“风口”?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北京对时育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海田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

北京对时育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海田。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北京对时育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海田。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人民网:如何看待当前低空经济的发展?

谢海田: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从去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年再次被提及,可以明显感受到国家对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视。

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低空经济再次成为焦点,一系列创新成果、产业政策集中亮相,这对于我们这些无人机领域的企业无疑是重大利好。当然,也有专家指出了行业面临的问题,比如面对“技术成熟度”与“公众接受度”双重挑战,低空经济需加强科普和政策透明度;对于低空飞行航线的规划、通行规则等问题亟待明确,同时需要更精准、更合理的智能调度系统。

身处低空经济装备制造行业,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低空经济正在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场景驱动”的关键转型期。这是经历了产能爆发周期后的一个正常调整阶段,也是产业链逐渐成熟的一个正常进程。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这要求制造企业能够充分重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适应这一变化。

人民网:企业如何抓住“风口”,迎风而上?

谢海田:低空经济装备制造,如无人机、eVTOL飞行器等,早期发展高度依赖政策放开,比如空域管理、适航认证、政策补贴等。而当前阶段,行业逐步转向由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和商业化落地能力驱动发展。这一转变的核心逻辑是:从解决“能不能飞”的问题,到解决“飞了有什么用”的问题,也就是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的问题。政策将逐渐从“主导者”变为“服务者”。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企业能否抓住“风口”、穿越行业周期,取决于能否找到高价值、可复制的场景。

我们的应对方式就是结合自身的培训体系,在组织生产活动的同时,多维度布局低空经济。为此,我们构建了“七维一体”的赛训体系,为低空经济的各个应用领域培养相关人才。

为什么要布局人才培训?首先这是市场的客观需求。我们发现国内很多城市,有很多无人机爱好者希望学习飞行、享受飞行以及参与比赛,而市场上此类服务供应却很短缺,这便是真实的需求。

同时,我们具有产教结合优势。在实践中,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多维度,由浅入深,行之有效的飞行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无人机解构与组装学习、模拟器飞行训练、无人机飞行实操训练、无人机航拍训练、无人机足球对抗训练等七大课程体系。

我们还计划将“赛训体系”升级为“展训赛体系”,让外界更加清晰地了解无人机的能力边界和应用场景。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我们这样的创新型低空经济企业落地。比如山东泰安,这里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产业和人才基础,同时还拥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是我们落地“展训赛体系”的一片沃土。

人民网:低空经济,未来路在何方?

谢海田:低空经济的未来,想象空间真的是无限大。可以预见,大型无人机发展的极致,在高性能航空固态电池和AI飞行系统的加持下,是可以布满城市天空的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而传统通用飞机,我们也已经有了无人化方案。所以,两条技术路线实际上是殊途同归。我们正在对固定翼通航飞机进行新能源化改造的尝试,比如使用电池供电的方式应对起飞的高能耗问题,比如在机身上布置大推力涵道电机实现部分垂起功能等,我觉得都是很好的研发方向。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低空经济领域企业真正的发展机遇,是来自于成本可控的、接地气的、市场转化率高的创新。这是一个需要慧眼和耐心的渐变的过程,在探索低空经济发展之路上。

事实上,当前最亟待突破的是电池续航问题。目前,无论是重载无人机、还是载人eVTOL,续航普遍仅为半个小时左右。在业布局上,我们也期待着航空固态电池重量进一步降低,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与国际先进技术方合作,特别是在多用途、长航时通用飞机制造领域,我们已签署了相关国际技术引进协议。相信,未来固定翼通航飞机市场也是一片大有可为的蓝海市场。

(责编:王震、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