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新农人”如何变成“兴农人”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所谓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要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
其中,数字技术(如短视频、直播、AI等)直接关系着“从种植到销售”的链条,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涌现出的“数字乡村新农人”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力量之一。
短视频平台,推动“新农人”走向舞台中央
我国的传统农业从业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生产经验丰富但对现代新技术吸纳较慢,特别是由于种植端到消费端的距离长、流程多,导致传统农业生产者对消费行情了解不足,无法从农业劳动中获得更丰厚的报酬。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200万人,这一数据近年来还在持续增长。这一群体包括既包括新生代农民工,也包括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等,他们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农人”就是这个返乡创业群体中的代表。他们既是传统农业的继承者,也是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引领者。这个群体虽然原点在农村,但他们生产生活的半径早已突破了地域局限,成为连通城乡的纽带。
与“传统农人”不同,他们善于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结合数字技术,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直观地展示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种植过程、收获场景;并通过消费者的互动了解需求,在初级农产品上挖掘出附加价值。
同时,短视频平台也提供了电商功能的整合,如直接链接购买、物流配送等,降低了农产品上行的成本和难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曝光率和收益。
在“新农人”走向舞台中央时,共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在技术上,实现联农带农。通过短视频进行普惠的农技推广服务,是科技成果落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以前农技师们在村子里讲课,听课的至多几百人,效率低、覆盖面小;而通过短视频平台,动辄辐射数十万农人,让农业知识更加实用适用、入心入脑。快手三农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2.4万场农技直播在平台上开播,扩大了农技传播边界。如寿光高级农艺师、农技专家刘天英,通过在平台上传授植保“秘籍”,内容深受全国各地菜农的欢迎,甚至有不少海外华人前来学习农业知识及宝贵经验。
二是让技术普惠,实现高产高效。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例如,山东寿光的青年创业团队米阳甜源通过直播平台销售果蔬生鲜,缩短了农产品流通时间,羊角蜜从产地寿光到销地北京的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36小时,成倍提升了流通效率。
三是深化合作,实现增收创收。短视频直播平台中涌现出了一批90后、00后新农人,如95后“新农人”曹子榆通过短视频推广寿光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将草莓番茄、科技农业、智慧大棚等理念,以生动画面普及给更多农民。这些年轻的“新农人”推动市场要素下乡,促进城乡要素融合,推动农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同步升级,农业发展新动能得以充分释放,不仅实现了个人经济收入的提升,还推动了当地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让更多青年“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不难看出,“新农人”群体不仅包括种植养殖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包括在农村从事科技、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的职业人才。
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如何才能出现更多“兴农人”?
从顶层政策来说,应该出台更多的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其中短视频平台也是培养新农人的一个广阔舞台。以快手为例,众多的农业农村创作者,产出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对想参与农业发展的新人来说,既提供了学习资料,也缩短了学习过程。
从短视频平台来说,应该发力扶持田园生活、农技知识、三农资讯类内容,给予高用户喜爱度的创作者补贴激励,并且帮助地方孵化优秀的区域红人,带山货出山,帮农产品卖出去,助力山货产销对接。实现“农技学习—农资交易—农产品流通”闭环。
目前,短视频直播平台,连接城乡、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已经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手;另外,新农人运用数字技术推介农村、农业、农产品,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情感交流,推动着乡村旅游业发展。
新农人与新农具的碰撞,将持续释放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继而形成以数字新农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