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 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人民网北京4月22日电 (欧阳易佳)国家林草局今日召开草原保护修复主题发布会。会上,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长李拥军表示,国家林草局积极构建草原监测、保护、修复、执法、草业、支撑等六大体系,将草原保护发展纳入林长制考核,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生产力持续提高,草原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过1亿亩,草原鲜草总产量超过5.5亿吨。
李拥军介绍,通过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乔灌草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草原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三北地区草原生态质量持续提升,科尔沁沙地正在重现往日稀树草原风光,京津上风口沙源明显减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2018年以来,各地累计立案查处破坏草原案件近5万起,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千余起。”李拥军说,“4月17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通报了6起毁草典型案例,形成了有力震慑。”
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李拥军介绍,各地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契机,通过加大人工种草力度、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等措施,加快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了草原生态的恢复。与此同时,草原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2023年,国家林草局与内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区人民政府共同推进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点带面解决制约草原保护发展的制度机制问题,取得31项初步成果。
“我们积极创新草原保护利用新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挖掘草原生态旅游、自然教育、草原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利用潜力,开展39处国家草原公园和18处国有草场试点建设,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12处‘红色草原’,探索建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李拥军补充。
李拥军表示,尽管全国草原生态状况已走出低谷,实现了由本世纪初的“整体恶化”到当前“整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修复治理难度大,目前仍有约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林草局将持续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实习生胡育文对此文亦有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