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四位多次驻村的第一书记——

衔接振兴加油干

2025年04月25日05:4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肇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信基(中)在肇兴侗寨鼓楼里和村民商谈产业发展。
  唐正尧摄(人民视觉)

  枸杞采摘期,吊堡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宗仁(左)来到枸杞地里查看枸杞产量情况。
  李媛媛摄(人民视觉)

  江岔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毓(左二)在高山茶园查看茶叶品质。
  陈郑耀摄(人民视觉)

  文店村驻村第一书记郭菲(左)在村民家中给孩子辅导功课。
  本报记者 宋豪新摄

  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南漾村油菜花盛开。
  韩振华摄(人民视觉)

  贵州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信基

  “要把民族的特色传承好弘扬好”

  本报记者  程  焕

  驻村经历:2019年起投身驻村工作,在黎平县德化乡高洋村担任过驻村干部,后在德化乡平笋村、肇兴镇肇兴村2个村庄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远处山峦延绵起伏,晨雾缭绕,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若隐若现,与田野、溪流、绿树融为一体。这里是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全国最大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就坐落于此。

  寨子里一座鼓楼下,侗族青年围坐在火塘边,吹芦笙、对山歌,悠扬婉转的歌声穿过青瓦木楼,引得许多游客循声前来。“这就是大伙儿的日常生活场景,原汁原味的侗家风情。”肇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信基说。

  一年前,徐信基从黎平县水务局来到肇兴村,再次开启他的驻村之旅,与在脱贫攻坚期间的工作不同,现在的任务是抓好乡村全面振兴。

  “吊脚楼、古寨、侗族大歌等是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要把民族的特色传承好弘扬好,在文旅融合中更好彰显它们的光彩。”徐信基说,努力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持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是肇兴村眼下最关键的一项工作。

  飞檐翘角,气势恢宏,肇兴侗寨有“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沿袭传统,鼓楼依然是村民们共商发展、解决纠纷等事情的场地。“在鼓楼议事制度下,村里不断根据侗族‘款约’修改完善村规民约,现在我们把规范旅游经营也提上了议程。”徐信基介绍,今年将村规民约的约束对象扩大到了全体商户,督促他们文明诚信经营。

  “春天到了好时光,布谷鸟叫催春忙……”夜幕降临,一声清脆的领唱,拉开了侗族大歌表演序幕。篝火旁,村民陆艳玉每天都要领着乡亲们演唱侗族大歌的经典之作《布谷催春》,一天两场演出,游客纷纷叫好。

  这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徐信基热情更高。“我要和全村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将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悉心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持续增强肇兴侗寨的品牌影响力、集聚力和带动效应,为民族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探索更多创新样本。”徐信基介绍,2024年肇兴侗寨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今年旅游人次有望突破200万人次。

 

  宁夏同心县王团镇吊堡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宗仁

  “我要接着站好这班岗”

  本报记者  焦思雨

  驻村经历:2015年起10年间,先后在同心县王团镇罗台村、石狮开发区黄石村、王团镇吊堡子村3个村庄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清晨6点,宁夏同心县王团镇吊堡子村薄雾未散,驻村第一书记李宗仁就挎着相机,踏上了熟悉的小道。

  “之前入户时,村民话都不愿多说,如今远远就招呼我‘李书记,来拍照’。”李宗仁摩挲着相机上的磨损痕迹说,摄影已成为他连接村民的桥梁。在他的镜头里,笑着翻新院墙的村民、抱着羊羔的腼腆男孩、风中舒展的山花……上万张照片记录着吊堡子村的变化。

  李宗仁是同心县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助理,2015年起就投身到驻村工作中,10年间驻过同心县3个村庄。

  忆起2015年初到王团镇罗台村的场景,李宗仁坦言:“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每一户的困难都是具体的,修路、吃水、住房、发展产业,都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两年驻村攻坚,李宗仁带领扶贫工作队铺设自来水管道,彻底解决了饮水难题;推行绿色养殖,肉牛存栏增加到90多头……“看着村民的日子好起来,我比谁都高兴!”李宗仁说。

  罗台村驻村期满,李宗仁放弃回城机会,主动申请到石狮开发区黄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干又是4年。身体状况不佳,家人朋友都劝他不要再驻村了,但李宗仁却铁了心。

  2021年,他奔赴距离县城55公里外的吊堡子村。在村里,李宗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摄影和文字特长,时常到村小为孩子们讲课。更把目光投向田间地头的“大课堂”。“乡亲们的知识文化水平需要提高,即使是种枸杞,也要采用新方法种植有机枸杞。”他积极沟通协调,落实技能培训补助政策。“我带动村民和孩子们一起学英语和AI技术,希望他们能成为高素质的‘新农人’。”

  10年驻村,李宗仁现在三句话不离“我们村”。他说:“只有把自己活成村里人,才能真正理解农村,为民办事。我们已经通过脱贫攻坚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让乡亲们生活更美好。我要接着站好这班岗,努力为乡亲们办更多的贴心事。”

  

  福建寿宁县竹管垅乡江岔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毓

  “发展产业要‘看菜吃饭’”

  本报记者  刘晓宇

  驻村经历:2017年至2021年,担任古田县城东街道双山村驻村第一书记;2024年,担任寿宁县竹管垅乡江岔村驻村第一书记

  “海拔高环境好,茶叶品质佳,规模经营用来做奶茶原料再合适不过!”清明节后,福建寿宁县竹管垅乡江岔村高山茶园陆续进入春茶采摘期。站在田埂上,陈毓电话不断,“要让这么好的茶早点走出大山!”

  江岔村是典型的闽东高山小村,虽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去年12月,陈毓作为福建省发展改革委派驻干部,到江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希望在新岗位再有新作为!”临行前,陈毓给自己鼓劲。

  访民情、看茶园,陈毓走遍了江岔村每一处角落。“缺少产业支撑,村民收入不稳定,农产品没有竞争力……”不多时,问题清单摆在了面前,“能不能让乡村产业提质增效?”陈毓的思量,也是村两委班子的共同想法。

  “咱村不少人在外经商,借助渠道力量,茶园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运作是个好法子”“村里现有茶厂加工能力不足,村集体入股茶厂扩建,村民茶青就地加工”“日出日落,茶园景观美不胜收,发展摄影游,闲置场馆改造做民宿,提升接待能力”……在村里的议事会上,陈毓提出的想法,获得了大伙儿一致认可。

  早在2017年,陈毓便主动报名了脱贫攻坚阶段的驻村工作,被下派至古田县城东街道双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次驻村经历,让他对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不能盲目‘抄作业’,发展产业要‘看菜吃饭’、因地制宜。”陈毓回忆,双山村山清水秀,适宜农产品种植,他多方联系,让省农科院的试验田在当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田里落地,还帮着争取项目资金、请技术员上门。

  2021年,陈毓第一次驻村结束。“我永远不会忘记,离开双山村的那一天,几名村民抱着芋头和青菜,在路边等我,非要让我吃完这一顿特色菜再走。”眼含热泪,陈毓对记者说。

  问及今后打算,陈毓计划满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依然是重头。要让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努力打造‘有品牌’的产品;还要引进优秀的乡村规划团队,在人居环境整治、文化氛围提升方面下足功夫;更重要的是举办多场‘农民培训班’,帮助大伙儿一起学技术,长本事,未来的日子一起更红火。”

  

  四川乐山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文店村驻村第一书记郭菲

  “让家家户户都有奔头”

  本报记者  宋豪新

  驻村经历:2017年5月至今,先后在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岩乡俄罗村、金口河区金河镇吉星村、共安彝族乡文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阳春三月,春耕时节,四川乐山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文店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不用急,大家排好队一个个来!”一大早,村委会院坝里,驻村第一书记郭菲组织村民,排队领取肥料。村民鲁克福美说:“有了这急需的肥料,这下家里的核桃增产稳当了。”

  郭菲,来自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5月至今,先后在3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我们这一片,郭书记怕是快走遍了哦。”谈起郭书记,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初到文店村,郭菲就赶上千亩核桃滞销问题。他迅速联系单位开展“以购代捐”,一举解决了10万元农产品销路问题。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邀请农技专家、落实政策兜底等举措,2024年文店村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收入同比增长12.8%。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郭菲明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场“持久战”,村里不仅要产业兴,更要人才兴。

  深入走访中,郭菲发现,村里的孩子在寒暑假期间缺乏学习资源。“要彻底挖穷根,必须靠教育。”说干就干,郭菲凭借专业优势,在村里办起“第一书记课堂”,利用寒暑假开设英语和作文辅导班。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培养好这些孩子,就是为乡村全面振兴播下希望的种子。”郭菲说。

  “英语班真是帮了大忙!”村民杨敏赞不绝口:“我家娃娃不仅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培养起学英语的兴趣。”

  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郭菲携手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童心同语”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普通话培训和非遗文化体验,让村里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知识。

  “孩子们学业进步,眼界也在不断提升。”郭菲介绍,为激励更多山区学子奋发向上,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特别设立专项奖学金,对学习成绩优异的文店村学生给予奖励。

  “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大有可为。”郭菲说,“教育提质,产业振兴,文化赋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让山里每寸土地都焕发生机,让家家户户都有奔头。”这位43岁的“老驻村”依然保持着初心热情,继续书写着小凉山的乡村全面振兴故事。

  

  编辑手记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调研时强调,“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驻村干部是重要的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今天这4位驻村第一书记是他们这个群体中的代表,徐信基、郭菲三度驻村,陈毓两度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李宗仁驻村已经10年……从他们的心里话中可以看出,多年来,他们扎进村子、甩开膀子、蹚出路子,从乡亲们的急难愁盼事干起,让一个个深山小村迎来大变化,也让这些驻村干部的心和村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重任在肩,这些驻村干部想在前、赶在前、干在前。发展产业,让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村里主导产业实现品牌化运营;探索文旅产业升级,让乡亲们通过分红和务工收入走上致富快车道……改善民生,当道路、饮水、用电、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已经解决,乡亲们更关心生病了如何医保报销、孩子上学怎么辅导、家里老人谁来看护……驻村干部们下足“绣花功”,将一件件民生小事一一落实,让乡亲们从心坎里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广大驻村干部仍将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冲锋在前,团结带领乡亲们一起,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5日 1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