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绿色金融助力提升中国能源含“绿”量

人民网 赵静
2025年07月02日17:44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时值盛夏,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上,成排连片的光伏板汇成一片蓝色“海洋”,与板下的广袤草场、放牧的“光伏羊”群,共同织就了一幅和美画卷。

共和县的牧民小伙叶多,每天要骑着摩托,赶着羊群,来光伏园放牧。“以前这里沙化相当严重,用我们的话说: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叶多告诉记者,以往,每到冬天,他要赶去冬季草场放牧,夏天则要赶到夏季草场放牧。“现在,我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光伏园里放牧,方便了很多。”

“我们意外地发现,‘光伏+生态+牧业’成为了现实。这也是超出我们预期的一个投资收益。”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副总裁赵晖介绍道,光伏板起到遮阳作用,由于要定期清洗,光伏板下的戈壁滩也渐渐长成草场,形成了光伏园养羊的融合发展态势。“这对当地牧民改善生活、提高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光伏电站建成了,草长起来了,风沙也小了,羊也吃饱肚子了。我们还能在这里打工清洗电池组件、割草,收入也比之前增加了两三万。”叶多说。

大基建护佑大民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就,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国不仅已跃升为规模大、技术优的基建大国,也正在从中不断收获综合效益。

14年前,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海黄河公司)利用塔拉滩戈壁地势平坦、光能充沛等独特优势,发展光伏产业。2017年中国人寿出资80亿元,随后,2019年再出资90亿元,分别通过投资债转股基金和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青海黄河公司,为其统筹推进产业升级、生态发展和居民增收注入了“源头活水”。包括共和光伏产业园、贡玛储能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等大型基建设施,都是青海黄河公司新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海南州生态太阳能发电园区的组成部分,共和光伏产业园拥有21座光伏电站,光伏装机容量和储能总容量分别达6244兆瓦和238.9兆瓦。

“相对来说这里地广人稀,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成本相对低廉。另外这里属于高海拔地区,光照资源非常充足,这都有利于光伏发电。”青海黄河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但众所周知,光伏电能的一个“软肋”,是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较大。因此,配套储能的协同调控,也成为这条绿色能源链条里的重要环节。

5月30日,青海黄河公司建设并运维的贡玛储能电站正式并网。作为“青豫直流”二期9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配套储能站,贡玛储能电站的并网投产,可望有效提高电网调峰能力,在夜间提供电力支撑,保障光伏电的稳定、持续外送。

“通过储能电站,我们可以大幅减少光伏的弃电率,能对电网的调频调峰起到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储能电站把白天的限电进行了存储,让存储的‘绿电’在夜间释放,让群众在晚上也用上了光伏的‘绿电’。”该工作人员介绍说。

距离塔拉滩约40公里的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主要承担着防洪、供水、发电等重要民生保障任务。作为西北电网的主力电厂,龙羊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60亿千瓦时。相距不远的拉西瓦水电站,是黄河上大坝最高、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达102亿千瓦时。

来自《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8.2%。十年来,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

牧民们的羊群在青海共和光伏产业园内寻得一片青青绿草。(受访者供图)

牧民们的羊群在青海共和光伏产业园内寻得一片青青绿草。(受访者供图)

大投资撬动大基建

安全、高效、稳定、绿色的电力供应,是保障经济社会高效运行、助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而这自然离不开新能源、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指出,十年来,我国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39万亿元,一系列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成投产,新能源、水电、核电、输变电、新型储能等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对金融需求迫切。“保险资金开展另类投资,基础设施是重点投资领域。”赵晖告诉记者。

“保险资金体量大、期限长,要求收益的稳定性。因此,能源类,尤其是新能源类的投资项目,特别符合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的要求。”赵晖说。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强,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保障中承担了“主力军”作用。“中国人寿积极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和‘头雁’引领作用,利用集团全牌照优势,通过推出普惠金融主题资管产品,或是投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等方式,为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持续贡献金融力量。”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副总裁赵峻说,“保险资金来自千家万户的保费,取之于民自当用之于民。”

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寿全集团保险资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约5万亿元。其中,中国人寿资产公司投资支持社会民生领域建设规模超2400亿元,并建立了覆盖“投前筛选—投中决策—投后管理”的全流程机制,以确保保险资金精准流向民生领域,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水电站。(受访者供图)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水电站。(受访者供图)

绿色金融,绿色动力

只有让金融力量守为民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秉持“金融为民”,金融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长期繁荣向好,才会互促共进,互为支撑。特别在当前,全国同力践行“双碳”战略,加码绿色发展,绿色金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18年11月,我们签约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也成为中国第一家签署该原则并践行ESG/绿色投资理念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赵峻说,通过打造“绿色引擎”计划,促进绿色投资系统融入保险资金运用,中国人寿资产公司持续深耕绿色金融,服务国家绿色转型发展。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

基础设施对生产生活都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的责任使命。将二者有机统筹,协同绿色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发挥支点作用。

“能源、交通、市政、环保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一头连接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需,一头关系着民生保障和民生发展。”赵晖说,“通过这些项目的投资,我们也为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青海当地的经济建设,以及民生的用水用电,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编:李源、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