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活力中国调研行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铜陵:一根铜线上的全产业链跃迁

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 康朴 陈静文 李俊杰
2025年07月08日09:06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222
小字号

1000多年前,诗人李白游历铜陵,目睹当地冶铜盛况,写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瑰丽诗篇。

1000多年后,铜陵这座因铜而名的城市,依旧是中国铜工业重镇,去年该市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超700亿元。

7月4—5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走进铜陵,从一条铜线开始,探访铜全产业链的升级跃迁。

为啥从铜线看起?

它太重要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只不过很少注意——空调冰箱、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电机、电器工业产品,都离不开同一种关键原材料:电磁线。电磁线承担着电能输送、信息传递、电磁转换等功能,应用领域很广,被誉为电机、电器工业产品的“心脏”,而铜是其主要原材料。

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精达)是国内最早的铜材厂之一,漆包线产销量连续多年超过20万吨,名列全球前茅。

生产车间内,多条自动化产线马力全开,每名工人负责4条产线,近40度高温下,汗水浸透衣衫。丝丝铜线被高高低低的滑轮接力传送,压制成不同型号的电磁线产品。“你看这条铜线,是不是棱角分明?”车间工作人员指着一条铜线说,“这是扁线,它浪费空间少,槽满率高,可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

铜陵精达生产线上的铜丝。本报记者 陈静文摄

铜陵精达生产线上的铜丝。本报记者 陈静文摄

这项产品,来自铜陵精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由技能大师苏保信带领团队研发。“通过开发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进军高端市场,精达股份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持续提升,亩均效益不断提高。”苏保信说。铜陵精达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高性能扁平电磁线具有高精度、高附着性和耐高压性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大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单这项业务就能带来40亿元营收”。

在铜陵精达电磁线研究院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对一款超导材料进行极限测试。“这是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发的卢瑟福缆,全球仅我们一家能连续生产3公里以上。”苏保信说。

“电磁线行业看起来很传统,其实活力无限。当下,很多传统产业都在向着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汽车、核聚变、磁悬浮列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在加速崛起,高品质的电磁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下游产品的使用寿命,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铜陵精达总经理秦兵说,“关键就看企业敢不敢、能不能咬下这块市场。停留在低端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稳住高精尖市场,我们有底气!”

沿产业链向上游回溯,在冶铜环节,一场变革也在悄然发生。

在奥炉电解车间智控大厅,6个红外摄像头检测的短路数据实时传回数字孪生系统屏幕上。“近几年国内感知设备进步很快,我们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将温度、流量和成分等生产数据检测全部集中到智能控制系统,便于掌握生产情况。”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金冠铜业分公司党委书记鲍镇告诉记者,“铜电解湿法冶炼过程容易出现短路问题,传统方法是用人工加仪器的方法去检测,发现周期较长,经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很大。”

在不少人印象里,冶炼行业脱不开高能耗、高污染的标签。在金冠铜业这个国内最大的单体矿铜冶炼工厂,却是头顶蓝天白云,眼前青草茵茵。

一座厂区之变,写下铜陵铜产业链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当前,不少传统产业企业经营承压,绿色转型是否会加重企业负担?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冠铜业分公司经理文燕的一句话,令人豁然开朗:“绿色转型不仅仅意味着投入,更有实实在在的效益。”

他接着举了个例子:“拿废旧家电来说,一台空调外机里可能藏着20公斤铜线铜管,如果能通过绿色转型、技术升级,提升1个百分点的铜综合回收率,对铜冶炼企业来说也有巨大收益。可别小看这一个百分点,它关系到企业生死。”

收益,不仅体现在“眼前”的生态效益,也有“兜里”的经济效益,还有“耳闻”的社会效益。

鲍镇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是‘以血换铜也心甘’,工人很辛苦,现在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改造,厂区变了模样,工作心情舒畅,吸引人才更容易了,企业的社会美誉度也上升了。”

“吃干榨净”,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高频词。在金冠铜业硫酸车间,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车间制酸生产过程中硫酸生成热、稀释热、烟气显热等蕴含着大量热能,以前白白流失。经过HRS技术改造进行回收利用,产出蒸汽用于发电,年发电量达8500万千瓦时,电量用不完,还能输送到其他车间。

“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鲍镇说,“改造设备的8000万元投入,两年就回本了,同时每年还能减少4万吨碳排放。”

这样的例子,在铜陵规模庞大的铜产业链上比比皆是。沿产业链再回溯,来到原材料的源头——矿山。

提起矿山,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噪音轰鸣、尘土飞扬……而今,坐在地下千米深处无人驾驶监控站内,工作人员只需关注屏幕上电机车自动运行的状态,不必担心噪音、粉尘的困扰。

冬瓜山铜矿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的一座骨干矿山,日采选生产能力达13000吨。冬瓜山铜矿党委书记毛荐新介绍,通过科研攻关、采选联合及采用新药剂、新工艺、新技术等措施,加强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回采,使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过去由于技术条件限制,0.2%的低品位铜矿不具备开采价值,如今这部分资源也被有效利用。”

小小一根铜线,连接起一座资源型城市全产业链的升级跃迁。铜陵是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中心,从全国乃至全球来看,也是产品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配套体系完善、最具竞争力的铜冶炼和铜加工基地。2024年,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规上企业87家,实现产值719.3亿元。

建设绿色智能铜基新材料项目,打造高精尖深加工铜产业链,巩固拓展高端铜基新材料领域先发优势……“瞄准铜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兴领域,铜陵市铜产业转型升级蹄疾步稳。”铜陵市副市长杨如松说。

采访结束,记者不禁遐想,如果李白穿越时光,看到今天的铜陵,又会写下怎样的诗篇?

(责编:杨曦、李楠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