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架起“空中金桥”
——西藏通航六十年实现空管技术蝶变


刚刚踏入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塔台管制大厅,低沉的轰鸣声从远方传来。循声望去,一架空客330飞机正从跑道上腾空而起,室内雷达屏幕实时反映飞机的升空状态,管制员的耳麦里传来飞行员清晰的声音。
近日,记者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组来到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登上55.6米高的新塔台,机场全貌一览无余。“这是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高高原(海拔2438米及以上)机场塔台,智慧技术的应用代表着国内高高原空管先进水平。”民航西藏空管中心副主任熊在林告诉记者,新塔台去年9月20日正式投用,集成了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尖端技术,成为守护雪域天路畅通的“云端灯塔”。
1965年3月2日,西藏正式通航。彼时,拉萨机场的空中交通指挥仅有一个简易的“调度室”和单一塔台,区域航路指挥完全依赖成都代管。如今,一个甲子过去,在科技支撑下,西藏民航已经形成了“1干7支”的机场布局,成为沟通西藏区内与区外经济发展、社会合作、文化交流的“空中金桥”。
设备升级:从“人工瞭望”到“智慧空管”
空中交通指挥方式的升级,见证了西藏民航技术的进步。
1995年,熊在林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民航西藏区局工作。当时,西藏空管基础设施极为简陋,缺少先进技术和装备,拍发电报要靠摩尔斯电码,通知航空动态靠高音喇叭,与飞机通信靠高频设备。
熊在林清楚记得,当年的空中交通指挥处于“看不到、听不清”的程序管制水平。在拉萨贡嘎机场,管制员主要依靠飞行员报告的位置和时间做间隔调配,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60年来,西藏民航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装备,通航指挥能力也由“人工瞭望”提升到“智慧空管”。
“看!我们塔台的这套自动化设备,它不仅能够监控跟踪跑道上的飞机,还能实现自动化灯光引导,引导飞行员按着绿灯滑行,减少了通话频次,提升了安全裕度。”民航西藏空管中心管制运行部塔台管制室副主任米玛说。
随着广播式自动监视系统、空管自动化系统、甚高频地空通信系统等新设备的建成投用,西藏空管监视管制实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管制员能实时、精准掌握每架飞机的位置、高度、速度等信息,空中交通指挥达到动态全面感知、通讯如面谈的效果。
技术革新:从“有限通航”到“高原枢纽”
西藏区内机场全部为高高原机场,地形复杂,气象变幻莫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象条件,曾是制约西藏民航发展的难题之一。
“通航之初,气象数据依赖人工观测、预报受制于经验,运行仅限于上午。”熊在林告诉记者,当时,飞机落地不过夜,气象员与调度员一起到停机点听取机组对沿途气象情况的汇报,并携带资料向机组讲解天气。
随着技术革新,这里悄然发生着变化。1979年,西藏民航建成自己的气象台站,实现气象信息由塔台通报机组;1993年,气象观测场已有配套观测设备,实现气象数据自动获取。如今,依托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天气雷达等新设备,民航西藏空管中心构建起气象数据自动采集、报文纠错、科学定量预报、精准实时预警的现代体系。
“这一系列技术突破,彻底打破了恶劣天气对飞行的制约,让航班起降不再完全受制于气象条件。”熊在林表示,气象难题的破解带动管制能力的提升,西藏民航已从通航时的无夜航能力,发展到半年航班量突破2万架次,西藏民航真正从“有限通航”变为“高原枢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