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推动城市群布局“组团式、网络化”

2025年07月26日08:53 | 来源:经济日报222
小字号

原标题:推动城市群布局“组团式、网络化”

  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在引导人口和要素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城市群建设,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一重要部署,明确了下一阶段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思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破解传统“摊大饼”式发展带来的“大城市病”,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在更大范围上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与治理机制协同联动,从而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组团式、网络化”布局,即依托中心城市辐射,通过以点带面、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等举措,在特定区域内打造多个城市或功能节点,形成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与城乡深度融合为横轴的跨地区、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区域格局。

  “强城、建圈、组群”是城市发展基本规律。让不同类型城市发挥各自承载功能,不同人群找到适宜的工作生活空间,需从多方面持续发力。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协调。积极探索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完善协同保障机制,健全跨区域生态协作机制,统筹布局人口、产业、交通、城镇、生态等重大事项,创新城市群治理新模式。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建设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打造“1小时通勤圈”,以交通融合带动要素集聚,最大限度发挥交通网络的复合型功能。统筹布局5G、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设施、电子商务、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等,探索数字智慧城市群建设。

  深化产业协同梯次培育。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为抓手,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推动区域创新要素和产业集群联动生长,实现整体产业能级跃升。引导城市群内部产业合理分工,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产业链,建设产业合作园区,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建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都市圈,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的产业生态。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统筹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深化政务服务跨区域合作,推动准入标准一体化、市场监管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在更大区域建立更为优良的营商环境,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统筹推动医疗、教育、文化、养老、文旅等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可及,让群众早日实现“家门口办全域事”。此外,还需扩大“跨省通办”事项范围,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机制。

  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必须尊重要素聚集规律,充分考虑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实际发展水平,科学确定规划范围,合理把握工作节奏,因地制宜、久久为功,保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行稳致远。

(责编:郝帅、李楠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高质量发展故事汇 | “AI大厨”巧炼特种钢
  如果把人工智能(AI)大模型搬到要求更高、容错率更低的工业场景,它还能发挥作用吗? 在南钢,“AI大厨”上岗,打破了传统靠经验试错的研发范式,让炼钢从经验驱动向智能决策转变。 以液化气体船等高端船舶的关键材料——碳锰低温钢的研发为例,在材料研发过程中,碳多了钢就会变脆,锰多了则影响焊接性能,数十种变量因素相互影响。…
水利部针对浙江福建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欧阳易佳)据水利部预报,受第7号台风“范斯高”影响,7月25日至27日,浙江、福建、广东东部、江西东部南部、湖南东南部等地将有中到大雨,其中福建沿海、浙江中部沿海等地部分地区将有暴雨;浙江钱塘江、椒江、瓯江,福建闽江、九龙江等河流将出现明显涨水过程,暴雨区内福建闽江下游大樟溪及沿海鳌江、龙江、木兰溪等中小河流可能超警。 7月25日14时,水利部针对浙江、福建省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要求两省水利厅和太湖流域管理局紧盯台风发展态势和移动路径,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会商研判,强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统一联合调度和堤坝巡查防守,切实落实水库及在建工程防汛责任和安全度汛措施,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城市内涝防御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