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电碳厂舍弃大部分低端生产线,向高铁、核电等领域发展——
“一五”老厂,坚定迈向高端(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传统力量)


![]() |
哈尔滨电碳厂建厂时的生产设备。 |
![]() |
哈尔滨电碳厂如今的生产设备。 |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块电碳、一颗金刚石、一根弹簧……一个个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带来宝贵机遇,也为自身开拓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
本版今起推出“新产业里的传统力量”系列报道,讲述几家传统企业转型发展的故事。
——编 者
松花江畔,黑龙江哈尔滨电碳厂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巨大的设备低鸣,一块块看似不起眼的乌黑色碳石墨材料在精密的流水线上流转、成型。
电力用碳石墨制品,简称“电碳”,普通人听起来陌生,在工业领域却很重要。“电”道明其主要用途——电机、电网,“碳”揭示其本质——以碳石墨材料为主要成分。这种神奇材料,在严苛环境中担起多重使命:导电如银,确保电流畅行无阻;坚硬耐磨,扛住高铁300公里时速的摩擦;耐受烈焰,隔绝氧气后,在3000摄氏度环境下岿然不动;自带润滑,在核电轴承等关键处默默守护金属“伙伴”。哈尔滨电碳厂,正是一家专于此的老厂。
这家诞生于“一五”时期的企业,曾深陷亏损泥潭,历经沉浮。
10余年前,国内电碳企业产品以电机电刷、机械密封等中低端产品为主,在中高端领域与国外同行相比技术差距明显。
“我们哈碳的困境,是当时国内电碳行业的缩影。”公司总经理马庆春回忆,到2019年,普通工业电刷、低端电车碳滑板……曾经赖以生存的中低端“大路货”市场,已被其他厂家蚕食殆尽,哈碳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低位。
“不转型就只能等死!”厂里讨论数日,最终决定,“砍掉大部分低端产品线,全力冲刺中高端!”“大胆”决策后,这家60多岁的老企业重新出发,转向高铁、风电、核电等新领域。
“转型的阵痛很剧烈,部分老客户流失、收入一度减少。”马庆春坦言,“但我们没气馁,当时厂里挂着一句十分提气的标语,‘宁可少赚三年,也要赢在未来’。”
持续的研发投入,终于带来丰厚产出。“把钱花在刀刃上!”马庆春的桌上,放着一沓研发报告——核电主泵水导石墨轴承等的成功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订单随之而来,今年一季度,哈碳公司新增订单615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1%,企业又加力投入300万元研发经费。
在密封分厂,机器轰鸣不歇。工人在数控机床前全神贯注,只为把关键配套轴承制造好。生产运营部部长田宇介绍,这些轴承需在核岛深处实现高效润滑,同时具有承压耐辐照的特性。
生产车间隔壁的碳石墨材料实验中心,是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年轻的工程师嵇博文专注地盯着显示屏,作为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这名90后的成长轨迹印证着哈碳公司对新生力量的重视。
嵇博文参与的航空石墨密封材料高温抗氧化优化项目正进行关键验证,“我做研发工作才5年,公司就让我深度参与这样的重点项目。”
如今,在哈碳公司,像嵇博文这样的科研人员占比超20%,有不少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梯队的中坚力量。“为了提升我们的研发水平,公司每周会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专家对我们进行培训指导。”在半人高的手写笔记旁,嵇博文告诉记者,老师傅们几十年的一线经验让创新的接力棒稳稳传递。
“我们这里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研发成功的产品可以迅速实现产业化,失败了也可以及时和师傅们一起挖原因。”嵇博文说。
前不久,一名年轻工程师在攻关核电轴承材料时,因相关参数偏差导致部分样品报废。公司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分析,决定追加经费、加大研发力度,最终,这款轴承成功应用。
暮色渐沉,车间里灯火通明。实验中心内,嵇博文和团队仍在热烈讨论着数据。
“笨功夫”,真硬气(亲历者说)
陈碧辉
30年前的那个深冬,高空试验舱呼出的白气转眼就凝在睫毛上。我盯着眼前由我们研发的航空电机用电刷——它正等着替代进口电刷,成为客机的“心脏零件”。当时的进口电刷不仅非常昂贵,还被外国人“卡脖子”。这口气,我们厂里憋了好些年。
“数据又超了!”同事的声音略带颤抖。交货时间一点点逼近,但磨损率却迟迟达不到要求,所有成员裹着厚棉袄,在车间一熬就是一整夜。手指冻僵了,就揣怀里焐一焐;笔里的墨水冻住了,就凭脑子硬记……
“咱能成吗?”当时新来的小李搓着手,眼神里有忐忑也有期待。我想起我的师傅——当年顶着国外专家撤走的压力,在烘窑边打地铺磨坯料的倔老头。他总说:“咱们厂的人,骨头缝里都掺着石墨粉,硬气!”我拍拍小李肩膀:“当年的老一辈能行,咱们凭啥不行?”
一次次的“笨功夫”为我们带来了转机,一遍遍调整基体材料配方,尝试不同的浸渍工艺。失败了上百次,记录本堆得像小山。终于,一个凌晨,新材料样本在模拟台上跑出了令人振奋的曲线——磨损率大幅下降!
真机测试那天,空气仿佛凝固了。当引擎平稳启动,监控屏幕上各项数据稳稳落入绿区时,机库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几个大小伙子激动地抱在一起,我们终于有了不输进口的“翅膀”!
如今,看着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我常想起那一个个寒冷的夜晚。一代代哈碳人手里传递的,不仅是配方和工艺,更是这股子“冻”出来的硬气。这硬气,就是支撑中国制造腾飞最坚实的“电刷”!
(作者为哈尔滨电碳厂原工程师,本报记者郭晓龙采访整理)
本期统筹:韩文榕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1日 0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