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因地制宜布局人工智能赛道


8月11日,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机器人”)发布消息称,公司与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数千万元标的的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这是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更是该品类在全球智能制造场景的首次规模化落地。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AI)领域的前沿方向。今年以来,在技术突破与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下,“人工智能+”已在多个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为进一步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年内已有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天津市、杭州市、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安徽省等地,相继出台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系列支持政策。
“当前,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等方面。”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张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具备典型的通用技术特征,“人工智能+”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可以与各领域结合,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以智能算法、海量数据驱动决策等方式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
例如,在具身智能这一赛道,《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要基于多模态基础大模型,研发具身智能“大脑”大模型等;《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支持上海市本体机器人企业联合基础模型企业,加速运动控制模型攻关,构建通用运动控制体系与操控技能库;《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AI芯片、仿生灵巧手、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本体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制、业主制等方式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推动机械、汽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食品加工、高端绿色家居、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智能排产调度、产线柔性配置、人机协同作业、先进过程控制、数智精益管理、在线智能检测、设备运行监控、智能仓储物流、危险作业自动化、能源和污染智能管控、智能营销与售后、智能供应链管理等场景。
在张闯看来,不同地区发展人工智能的着力点各有不同,但本质都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即通过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充分发挥我国超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总的来看,这也是各地在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并提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在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邹德宝看来,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要解决“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的协同与互通。即优化算力从单点应用到生态协同;破除数据壁垒与提升数据质量,加快数据流通与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平衡技术创新与数据隐私保护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近日透露,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算力、算法、数据、开源、人才、安全等方面基础,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更好支撑技术落地和产业发展壮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