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海浪发电、废塑成衣、污水变湿地:中国沿海省份的生态经济密码

2025年08月13日21:50 | 来源:新华网222
小字号

  中国自主研发的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在秀山岛海域运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题:海浪发电、废塑成衣、污水变湿地:中国沿海省份的生态经济密码

  新华社记者王郁源、解益坤、许舜达

  海浪涌动间,发电机随波运转,将清洁电力源源不断地汇入电网;内陆古村,湿地水草丰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引来游客纷至沓来……

  在浙江,一场关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生动实践正在上演: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探索出一条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进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浙江舟山秀山岛海域,一座近似吉他形状的兆瓦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正在随潮运转。这座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被国际能源署评为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林东是LHD海洋潮流能总工程师。2009年,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敏锐把握国家海洋能发展战略机遇,毅然选择回国投身海洋潮流能发电的技术研发。

  “当时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开展海洋潮流能的研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路径,但还没有出现连续发电并网的成功案例。”林东回忆道。

  2016年,经过反复试验,团队的首批机组下海。数年下来,林东和他的团队攻克了高效涡轮设计、海洋防腐等多项核心技术难题,发电机组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浙江金华市武义县坛头村景色。新华社记者 王郁源 摄

  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连续发电并网运行突破一周年的潮流能发电机组,浙江LHD潮流能工程所发电量通过国家电网实现全额消纳,相当于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

  “LHD项目经过四次技术迭代,度电成本从第一代的106块(每千瓦时,下同),变成现在的一块一毛钱。”林东表示,“我们希望再进行一至两次迭代,将度电成本降至三毛钱,也就是低于火电价格,从而为人类提供一个新的清洁能源品种。”

  在“降碳”同时,浙江还从源头“减污”入手,探索绿色生态治理新模式。

  在浙江台州,随着东海部分渔船结束休渔,渔港里一派繁忙景象。同渔船一道返航的,除了有新鲜渔获,还有打捞的塑料瓶、废弃渔网等海洋塑料废弃物。

  这些曾被视为“海洋之痛”的废弃物,如今正沿着一条名为“蓝色循环”的新路径,在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创新链条中,实现从污染物到再生资源的蝶变重生。

  在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款式多样的丝巾、背包、运动鞋等加工制品整齐陈列。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原料,来自海洋中漂浮的各类塑料废弃物。

  “最初我们只是把污染海洋的废弃物送到环卫部门进行处理,后来我们又和一些先进企业达成了合作。海洋废弃塑料经过充分加工后,实现了高价值转化。”蓝景科技海洋事业部部长陈亚红说。

  据介绍,企业通过高价回收方式鼓励沿海民众捡拾海洋塑料废弃物,再和国际企业合作将海洋塑料深度提纯,最终制成高附加值消费品。民众有钱赚、企业有动力,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实现了良性循环。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负责人王安表示,目前全市已累计回收塑料废弃物5.45万吨,创新建立了“海上收集-再生利用-碳汇交易”产业链。

  “今年台州还将出台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这将是全国首部海塑治理的地方性法规。”王安说。

  驱车前往浙江金华市武义县,窗外景色从海天一色变成了山清水秀。走进武义县坛头村,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绿草如茵铺展其间,一湾清溪潺潺流过,水面倒映着岸边几株老柚树,俨然一幅水墨江南画卷。

  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由于坛头村地势低,加之环境整治不力,村里上千亩的土地一度被河水冲击形成了烂河滩。”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副局长周燕萍说。

  后来,坛头村先后投入了1400余万元进行河滩整治,完成清淤量70余万立方米、垃圾清理500余吨。通过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种植水生植物,600多亩臭河滩变成秀丽的湿地。

  生态重生激活了古村经济发展的脉络。修复古建群后,村里引入中医康养、婺州窑非遗体验等业态,打造“民宿+文创”特色产业链。短短五年间,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168%,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绿水青山真正化作富民增收的绿色宝藏。

(责编:赵欣悦、袁勃)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