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惠及全球(对话“十四五”)


问:“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在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诞生了多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首个”“第一”。这些“首个”“第一”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什么?
答:“十四五”时期,尽管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发展并没有放慢脚步。无论是国产大型游轮“爱达·魔都号”下水,还是C919大型客机开始商业飞行,抑或T800航空碳纤维成功投产,都是在一个个具体领域打破外国垄断,降低了被“卡脖子”的风险。同时,很多“首个”不仅是国内首个还是全球首个,有些“第一”不仅是国内第一更是全球唯一,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在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上开始走向世界最前列,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由跟随、参与向主导、引领转变。中国以长期战略性规划发展,有效提升了中短期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看,“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取得的成就,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研发水平、生产效率、工艺水平、管理水平、市场营销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劳动力素质等综合竞争优势。这些优势,无疑将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重要支撑。
问: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您可否通俗介绍一下“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是个什么概念?“十四五”期间,中国在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方面付出哪些努力、作出哪些贡献?
答:自人类开启工业化以来,有很多国家都成为制造大国、制造强国,但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今天的中国一样,拥有门类如此齐全、产值规模如此大的产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连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如今小到手机、平板、服装,大到汽车、钢铁、化肥、飞机、船舶、高铁、工程机械,许许多多的重要工业产品中国都可以造,而且造得非常好。中国可以依靠自己的技术工艺能力和配套体系生产几乎全部的工业产品,这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难得。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制造体系全、规模大、韧性强、质量高,大量优质工业品不仅大幅改善了本国人民的生活,也降低了各国经济发展成本,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世界经济回暖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中国制造业自身发展和转型的经验也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经济体更好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之中,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十四五”以来,10米超大采高智能化液压支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增添了更多想象力。
问: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您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为“十五五”时期打下了哪些基础?未来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努力?
答:“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规模持续做大、质量不断提高,在新兴产业发展、供应链韧性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际投资和全球布局等领域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制造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内外部的矛盾和束缚。
“十五五”时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着力增强三种能力:
一是增强把握技术变革机遇的能力。中国制造业需要继续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及时把握并争取引领本领域最新技术动态,形成一批全球唯一、稀缺领先的前沿技术、配套产业和应用场景,孕育更多符合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新增长点。
二是增强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能力。不论是创新政策、区域政策还是贸易政策,都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形成合力,推动制造业加快从依靠规模扩张、技术模仿、产业梯度转移等“外延式增长”向技术研发、区域协作等“内涵式增长”发展。
三是增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能力。要构建网络紧密连接、数据畅通流动、优势充分发挥的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形成韧性更强、活力更足的完整供应链体系;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推动外资量增质升,着力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本报记者 王俊岭采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